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内容包括了哺乳动物导论和原始哺乳动物系统记述两个部分。导论部分包括哺乳动物的定义、一般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本框架、地理地史分布与环境、哺乳动物年代学等。在形态学特征中特别加入了对岩骨以及中耳形态的介绍,以及使用CT扫描研究颅内、鼻腔、内耳结构等内容。除了基本的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对哺乳动物一些新的高阶分类单元及其有关的争议内容也做了简要说明。在"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历史"一节中,记录了一些主要的事件、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人员。系统记述部分包括了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境内已发表的、以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54属63种,分属于后兽亚纲、真兽亚纲和9个已绝灭的哺乳动物目(摩根齿兽目、翔兽目、蜀兽目、柱齿兽目、真三尖齿兽目、贼兽目、多瘤齿兽目、"对齿兽目"、"真古兽目")。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
《恐龙探秘》人们对恐龙的迷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众多有关恐龙的热门电影和纪录片声称准确再现了这些动物,从而愈加突出了恐龙的魅力。但是这些复原的可靠性如何?它们能够真正反映恐龙世界的新发现或*近的研究成果吗?戴维诺曼的这本小书阐述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人们解读恐龙的详细历史,着重展现了科学家是如何将解剖学、遗传、法医学,甚至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描绘恐龙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模式以及相互交流方式的,可谓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恐龙爱好者的佳作。
本教材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依据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写而成的。目的在于辅助学生自觉地、更好地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使教学改革的开展更加顺利。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和资源类本、专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以及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科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进行科学研
本书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本书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师生教学、科研用书,也可作为藻类资源开发、水体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覆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部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按年代顺序对从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开创性实验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建立(第1章)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类型;接着,详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技术,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应该配置的基本设备(第2章)、常用培养基成分(第3章)和无菌操作采取的措施(第4章)。 第二部分讨论组织培养中植株再生的问题,内容包括细胞培养的建立(第5章)、影响器官发生分化和促进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因素(第6章)、诱导体细胞胚胎的发生(第7章)、进行无性繁殖和人工种子生产等。 第三部分讨论细胞和组织培养对植物育种的实际应用。单倍体培养(第8章)、三倍体培养(第9章)、离体授粉培育新的植物杂种或基因型(第10章)、合子胚培养(第11章)和细胞中基因
本书介绍了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了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及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书中尽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可作为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等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与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单剂、混剂)170余个,单剂品种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品种的中文名,英文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重点突出了应用技术,尽可能地描述了每种药剂在各种作物上的处理浓度,使用适期和使用方法以及效果等。这些都是群众经验总结,有较强的实用性。 混剂品种,除介绍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品种之外,从国外植物长生调节剂混用与混剂用中挑选出100余个应用前景较好的品种,在生根、坐果、矮化、休眠、干燥、脱叶、催熟、增甜、着色等方面的例子。 可供基层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和有文化的农民阅读、参考。 书后附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厂家名录。
这书是一本讲述两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科学普及读物。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的方方面面——它们在古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后的戏剧性出现;它们庞大的家族和在中国南方三叠纪地层中的分布;它们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殖方式;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等等。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含化石的地层分布和特点,与之共生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华南在三叠纪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环境。 本书适合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中学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的化石爱好者列读。
本书涵盖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即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共计32个。实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的内容;体现将永久制片和临时装片并用,使传统典型植物材料和常见有经济价值的材料互补,实现方法简明可行之目的,可供灵活选用。书中附有150余幅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绘图。本书还备有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概要知识以及常见植物的检索表,便于读者参考查阅。 本书可供大中专院校的植物学专业,以及农林牧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作教学参考书。
本书在版《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内前沿性研究和应用的水平。本书内容力求从分子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阐述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应答缺素的机制、缺素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问题。各方面的内容均有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图表说明。全书各章依次为氮、磷、钾、铁、镁、锌、铜、锰、钠9种植物体必需元素,其中包括4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 本书可作为植物营养、环境保护、农林牧等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