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混沌学已成为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这场运动。正在重构科学大厦的基础。人们认为:“20世纪载入科学史册的将只有三件事: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混沌学已成为物理学在20世纪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混沌学引论》系介绍混沌学的世界名著。《混沌学引论》的目的是以物理学家的观点为这一领域提供一本自成体系的入门书。《混沌学引论》的蓝本来自于著名科学家H.G.舒斯特(H.G. Schuster)在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系列讲座。像科尔莫哥洛夫熵、奇异吸引子等等新概念或者是像泛函的重正化群这些新技术都是在初级的水平上引入的。《混沌学引论》因而适宜于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而又关心混沌学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以一文一图、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南方主要景观植物常见的65种病害和50种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适合从事花木生产的经营者、园林绿化工作者阅读参考。
《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以一文一图、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南方主要景观植物常见的65种病害和50种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适合从事花木生产的经营者、园林绿化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梅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名人寄情梅花的传世之作也颇多。 本书简要介绍梅的生物学特性和品种分类新系统,重点介绍梅的珍稀品种、整形修剪技术、嫁接技术、养护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梅的造型艺术、盆景制作和插花艺术等。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一定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系统论为方法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的体系、机制、绩效及评价方法,给出了辽宁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实证和实现策略等。 本书可供从事古生物化石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生阅读。
在《物种起源(全新修订版)》书中,查理·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第*次将生物学建立在 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 ,生命垂危的病人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们却发现手头无药可用——所有常用的抗生素都不起作用。这不是幻想,是已经真实发生过的惨痛案例。 一直以来,细菌与人类共同演化。在人类与致病菌之间,有一场由来已久的、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人类用抗生素来对抗致病菌,战胜疾病;细菌则逐渐针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发展出耐药性。随着细菌越来越快地对各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我们正面临一场难以想象的公共卫生危机。 这是一部关于抗生素和耐药菌之间漫长斗争的简明医学史,对耐药菌的崛起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深入观察。它揭示了微生物为何以及如何成为 细菌,解释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是如何走到 这一步的,以及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来应对这场日益严重的 健康危机。
本书介绍近年来贵州省丹寨县兴仁区南皋乡九门冲、平寨和岩英,台江县革东镇八郎、顿州和川硐等地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的新发现,根据大量保存完好的标本,对凯里组及同期地层三叶虫属种的定义及系统分类进行全面的修订,尤其是对产自喜马拉雅南坡巴基斯坦盐岭,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同期地层中已变形的三叶虫属种的系统分类位置作全面的修订,系统描述三叶虫4目、18科、62属(亚属)、145种(亚种)和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8新属(新亚属),53新种和新亚种。着重介绍了全球广泛分布的掘头虫类(oryctocephalids)三叶虫和宽背虫(Bathynotus)三叶虫,深入阐述确定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的标准种Olictocephalus indicus (Reed) 及其完整的演化系列,不仅解决了同期地层全球对比问题,而且对在我国确立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具有极重
本书为我国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应主席之约而写的科学读本。全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术之争,遗存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科学原理等,倡导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持续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本书适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普通大众阅读学习,以提升科学素养。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中 晚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十分繁盛,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近十余年来,以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为首的国际科研队在嘉荫晚白垩世中 晚期植物化石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发现被子植物达勒比叶、水生被子植物嘉荫莲及首次发现葛赫叶的表皮构造等,新建立两个植物化石组合并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重大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推论,特别是首次提出对我国东北晚白垩世植物群演替序列的新认识。上述成果对推动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及相关地层及古地理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也为相关地质古生物知识的科普做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