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农学、林学、地质学、太空学等都需要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他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重要的内容。 1.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2.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吕美云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由陈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置,消毒 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微生物的生长测定,遗传诱变育种,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以及乳酸菌发酵,沼气发酵,益生菌分离,发光细菌毒性检测等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微生物学实验》共介绍21个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8个,综合性实验6个,研究性实验7个。 《微生物学实验》具有体系科学、特色鲜明、知识丰富、简明易懂等特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枝术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或参考书。
本标准遵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56/SC l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四杰、王云中、涂忠、王熙杰、刘绍平、段辛斌、徐中发、信敬福。
本书包括总论、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检验技术和实验指导。该书内容以介绍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线,详细叙述了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医学节肢动物一篇编写了我国常见的虫种。检验技术一篇主要介绍了病原检查和免疫诊断。实验指导包括10个实验。书末附有参考书目。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按照编写要求,至四篇中编写了本篇(章)要点和思考题,以便指导学习。 2 为了明确学习要求和任务,增强寄生虫病防治意识,总论中介绍了学习要求和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及流行现状,各论中多数寄生虫补充了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 3 实验指导按纲编写,以求实验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各校可根据我国各地区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和实验条件有所选择。 4 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
由陈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置,消毒 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微生物的生长测定,遗传诱变育种,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以及乳酸菌发酵,沼气发酵,益生菌分离,发光细菌毒性检测等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微生物学实验》共介绍21个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8个,综合性实验6个,研究性实验7个。 《微生物学实验》具有体系科学、特色鲜明、知识丰富、简明易懂等特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枝术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微生物学实验分册包括四项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即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体现了微生物学实用的技术方法,同时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教学计划30课时,分10次进行。实际教学安排可根据各专业要求,从中予以选择、调整。
由陈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置,消毒 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微生物的生长测定,遗传诱变育种,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以及乳酸菌发酵,沼气发酵,益生菌分离,发光细菌毒性检测等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微生物学实验》共介绍21个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8个,综合性实验6个,研究性实验7个。 《微生物学实验》具有体系科学、特色鲜明、知识丰富、简明易懂等特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枝术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或参考书。
《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仍遵循第3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但在编写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本版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部分和“综合型、研究型实验”部分。部分包括: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分离纯化,显微观察,涂片染色,培养基及微生物培养,生理生化反应,快速微量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文库构建,PCR技术及其在鉴定细菌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基本技术等。第二部分包括: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杀虫微生物的分离,微生物产沼气,水和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酸乳和啤酒的制作,人体表面正常菌群的分离鉴定(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分析仪)以及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等。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食品以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本版在编写形式上进
本书编写的中心思想是以基础实验为前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兼顾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选育保藏、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试验等,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提取鉴定、水质检测、发酵的工艺流程以及免疫分析试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的内容包括:菌株选育和鉴定、基因表达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着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书后附有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着重于在建立福建Frankia菌株资料库、掌握生物学特性、了解Frankia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致力于应用试验。筛选了与木麻黄和杨梅共生固氮的优良菌株,应用于育苗造林,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为提高共生固氮效率、扩大生物固氮范围打下基础。所采集分离出的菌株在Frankia分类及系统发育上的意义,则有待鉴定。这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扩大Frankia的利用是必要和可能的。今后需要通过普查继续掌握菌株资源,了解Frankia的生物多样性,突出重要果、林树种的专用优良菌株、抗逆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利用技术。扩大Frankia侵染宿主范围,提高共生固氮效率,探讨Frankia与非宿主植物的可能作用,有必要促进常规技术与基因工程的结合,以期早日实现目标,更好地服务农业、造福人类。
隋新华主编的《原核生物进化与系统分类学实验教程》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相关高校编写而成,介绍了目前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多相分类研究技术和方法,既有表型鉴定技术,又有遗传学鉴定技术和方法。其主要包括了不同类型细菌的分离,常规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方法,细菌脂肪酸分离和鉴定,细菌极性脂分离和鉴定,细菌Biolog法鉴定,细菌DNA的提取、PCR扩增和测序,16SrDNA和持家基因序列分析用于细菌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技术和方法。在附录中介绍了 的原核生物 分类单元、 主要菌种保藏和鉴定机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和细菌鉴定主要参考书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理、工、农、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司作为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鳄晰为我国珍稀的Ⅰ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是应受到保护的物种。它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子遣种类,是原始古老的蜥蜴类。鳄晰的研究对研究动物进化、物种演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对鳄晰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本书作者在25年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2006年,在广西,广东产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小区样线数量统计等方法,对两广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野外考察,查实结果;分布范围为北纬23°25'-24°45,东经109°20'-133°20';海拔调度在760mm以下;雨量充沛,年隆雨量1360-2574mm,平均气温16-30氏市度间,植被大多数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环境为适生境。其种群数量分布主要在广西的贺州、昭平、金秀等县的少数山区,现有数量490-654只;广东在韶关曲江县罗坑保护区,产区现存160-200只。
2000年6月26日,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正式发表,从而揭示生命科学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与日俱增的海量遗传信息对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发展和应用针对全基因组或全系统的高通量、大规模的整体实验手段,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材料研究基因的功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功能基因组学除在分子水平、细胞不平上进行研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将依赖于对模式生物的研究,通过基因打靶对模式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相关的表型,可以提供某种基因在生理和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快速解析相关的分子途径和机制。同时也可为治疗及新药筛选提供动物模型,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乳酸菌在发酵、农业、食品、生物加工以及医药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国外早已开展了对乳酸菌遗传学的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的乳酸菌可以用于发酵乳和其他食品,并且工业中可作为用于生产肽、酶或代谢物的宿主菌。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乳酸菌质粒的复制子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得到带有复制子的小酶切片段,将来用于构建乳酸菌表达载体进而改造乳酸菌。 本书适合从事乳酸菌遗传改造方向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公共专业课程,编写组力求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教材内容上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理论演绎,适当反映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中初级检验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教材除按照卫生部教材办公室规定的要求编写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出于对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验为主线的考虑:①将细菌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合为一章——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以求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即对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有明确的认识,为学习细菌各论奠定基础;②将细菌各种检验技术从各章节中抽出后独立成章——细菌的基本检验技术,以求使学生对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