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 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 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 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 采访 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主要围绕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主题展开。全书分九篇:篇,绪论,主要介绍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概况、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二篇,乳酸菌的基础生物学,主要介绍乳酸菌的系统分类、生态分布、生理代谢、遗传重组和噬菌体学等;第三篇,乳酸菌的组学,包括乳酸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第四篇,乳酸菌的环境生理学,主要涉及乳酸菌对酸、渗透压、温度、氧化应激等环境因子的适应与响应;第五篇,乳酸菌的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利用乳酸菌来生产和制备有机酸、维生素、细菌素、脂肪酸等产物;第六篇,乳酸菌的功能挖掘与评价,主要涉及乳酸菌的健康促进、免疫调节与安全保障等;第七篇,乳酸菌的工业应用,主要包括发酵食品、发酵剂制备、医药制剂及饲料制剂等;第八篇,乳酸菌的有关法规管理;第九篇,乳酸
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 ,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谢尔德 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采访”能在两点之间找出 短路径的
依照《安贝氏菌物词典》第10版的分类系统,小菇科隶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纲蘑菇目,包含11个属:赤小菇属、胶孔菌属、扇形小菇属、半小菇属、小菇属、扇菇属、脂小菇属、黏柄小菇属、元蘑属、幕府菇属和干脐菇属,全世界约有800种,中国有10属(仅扇形小菇属未见分布)120余种。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采集标本的基础上,本书记载和描述了中国小菇科真菌104种(变种),包括9个新种、1个新组合和30个新记录种,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名称、形态描述、生境和国内外地理分布,以及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的线条图和担子体原生态彩色图片,文末附系统发育树。
本卷是对我国篮状菌属物种分类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描述了在我国发现的该属7个组的92种,即篮状菌组51种、岛篮状菌组16种、糙刺孢篮状菌组16种、紫篮状菌组3种、螺旋篮状菌组3种、杆孢篮状菌组2种、细梗篮状菌组1种,增补了青霉属叉状亚属16种,共计108种。每个种均记录了汉名、学名、文献引证、种加词词源、模式菌株及其遗传标记的GenBank号,并提供了我国物种的形态描述及代表菌株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保藏号、遗传标记的GenBank号及菌落照片和显微结构照片。书末附有参考文献、索引和图版。
本书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南海海域数据为起点,梳理了历年来在南海进行的综合航次调查中有关浮游动物的历史资料,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标准化和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南海浮游动物调查历史,系统分析了我国南海的河口、海湾、陆架、海盆及其附属岛礁等不同生态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等,并结合环境因素综合探讨了南海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和调控机制。本书对促进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保护和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书是对老君山大型真菌野外调查采集和十余年研究的总结,在以形态学为主的分类学鉴定的基础上,用文字描述与生境照片相结合的形式,报道了272属848种及种下分类单元。本书既有宏观、微观主要形态特征的描述,生态习性、经济价值的简述,以展示老君山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又有经徒手切片、染色制片、拍摄的部分种的显微照和扫描电镜下的孢子超微结构,在同类图鉴中是首次展现的,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木材腐朽真菌是指生长在活立木和死木上的大型担子菌,该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分解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木材腐朽真菌的部分种类是重要的食药真菌,还有相当一部分种类能够引起森林病害,因此该类真菌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作者在过去10余年对我国云南省的木材腐朽真菌进行了系统考察、采集、拍照和鉴定研究,共发现木材腐朽真菌550种,其中405种为多孔菌,92种为革菌或齿菌,30种为胶质真菌,23种为伞菌;452种引起木材白色腐朽,87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11种腐朽类型未知;43种为食用菌,124种为药用菌,25种同时为食药用菌;24种为濒危种。《云南木材腐朽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说明了每种在云南的分布、寄主、腐朽类型和食药用功能等,并根据云南的材料对每种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基于云南或中国其他省份材
本书共分为21章,分别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论述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形态结构、分类学、活性谱、质粒、转座因子、噬菌体、杀虫晶体蛋白及其基因、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果与功能、杀虫晶体蛋白作用分子机制、抗癌晶体蛋白及其基因、营养期晶体蛋白及其基因、其他活性蛋白及其基因、苏云金素合成基因簇、双效菌素合成基因簇、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信号转导系统、代谢与蛋白质互作网络模拟重构、新基因的发掘策略和基因工程菌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本书系统总结了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团队50年来的科研成果,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当地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中国毒蛇学》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蛇及我国主要毒蛇的科技专著。它汇集了我国蛇及蛇毒研究成果,也汇入了国外的许多新成果,为从事蛇毒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蛇类资源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全书分为五篇二十二章。篇:绪论,着重阐述了蛇类的起源、分布,当代国内外研究蛇及蛇毒的现状和展望。第二篇:中国毒蛇生物学,阐述了蛇的分类及毒蛇的特点、解剖、生理、生态、养殖、蛇毒采集加工和粗毒质量标准。第三篇:蛇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蛇毒的蛋白组分、酶类、非蛋白组分及生化特性,各种电泳、层析分离技术,蛇毒蛋白组分的鉴定。第四篇:蛇及蛇毒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蛇的综合利用,蛇毒组分的基础理论及其抗凝、促凝、止痛、抗癌抑癌等组分研究与临床应用及展望。第五篇:蛇毒致病机制及蛇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微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微生物系统学、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病毒学、微生物生理生化、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9部分,共2407条。本书对1988年公布的《微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微生物学规范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