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共分为8章,首先介绍了产甲烷菌的分类、生态多样性、生理特性、基因组研究及厌氧反应器中的产甲烷菌,然后阐述了产甲烷菌的甲烷形成原理,后介绍了产甲烷菌的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学习材料,也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微生物学及实验实训技术》共分两大部分。部分微生物理论知识包括十章的内容,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遗传育种以及微生物生态、分类与鉴定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详略深浅适宜,图文并茂,并在每章设有知识要点、小结、阅读材料和复习思考题,以启发读者并及时巩固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微生物实验实训技术包括二十个实验单元,分模块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科的实践技能操作。实验内容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书中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可供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灵活选用。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微生物学及实验实训技术》可作为生物技术类、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和领域的师生及实践操作人员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微生物学实验分册包括四项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即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体现了微生物学实用的技术方法,同时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教学计划30课时,分10次进行。实际教学安排可根据各专业要求,从中予以选择、调整。
《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仍遵循第3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但在编写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本版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部分和“综合型、研究型实验”部分。部分包括: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分离纯化,显微观察,涂片染色,培养基及微生物培养,生理生化反应,快速微量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文库构建,PCR技术及其在鉴定细菌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基本技术等。第二部分包括: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杀虫微生物的分离,微生物产沼气,水和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酸乳和啤酒的制作,人体表面正常菌群的分离鉴定(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分析仪)以及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等。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食品以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本版在编写形式上进
本书编写的中心思想是以基础实验为前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兼顾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选育保藏、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试验等,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提取鉴定、水质检测、发酵的工艺流程以及免疫分析试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的内容包括:菌株选育和鉴定、基因表达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着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书后附有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鳄晰为我国珍稀的Ⅰ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是应受到保护的物种。它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子遣种类,是原始古老的蜥蜴类。鳄晰的研究对研究动物进化、物种演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对鳄晰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本书作者在25年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2006年,在广西,广东产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小区样线数量统计等方法,对两广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野外考察,查实结果;分布范围为北纬23°25'-24°45,东经109°20'-133°20';海拔调度在760mm以下;雨量充沛,年隆雨量1360-2574mm,平均气温16-30氏市度间,植被大多数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环境为适生境。其种群数量分布主要在广西的贺州、昭平、金秀等县的少数山区,现有数量490-654只;广东在韶关曲江县罗坑保护区,产区现存160-200只。
2000年6月26日,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正式发表,从而揭示生命科学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与日俱增的海量遗传信息对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发展和应用针对全基因组或全系统的高通量、大规模的整体实验手段,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材料研究基因的功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功能基因组学除在分子水平、细胞不平上进行研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将依赖于对模式生物的研究,通过基因打靶对模式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相关的表型,可以提供某种基因在生理和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快速解析相关的分子途径和机制。同时也可为治疗及新药筛选提供动物模型,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本部分的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7章为推荐性,其余内容为强制性。 GB 14922《实验动物》可分为如下两部分: ——GB 14922.1《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为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代替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与GB 14922.2—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删除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的检测项目; b) 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条款中的动物类别,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动物和无菌级动物,增加了相应的简称。 本部分由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书为*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系列统编教材。内容编排力求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在注重强调基础的同时,突出启发性、新颖性及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全书分两篇共十三章:篇十章介绍微生物基础理论,包括各类微生物概论、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变异、传染免疫和微生物的生态;第二篇三章为微生物实验,内容有纯培养技术、形态观察及微生物测定和基础及应用实验。每章后附思考题、本章小结,重点章附阅读材料,便于学生复习掌握。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学生用书,也可作生产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系根据农业部“*”教材编写规划的精神,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发酵微生物学讲义和华中农业学的酿造学基础上,经修改、删减而成,可作为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教材和其它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微生物发酵工厂科技人员参考。 由于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课程中,尚开设农用抗生素课,因此,本书不包括抗生素、激素、毒素、微生物杀虫剂等有关内容。 本书的通论部分除阐述一般发酵方面的概念外,着重论述共同性的微生物问题,如菌种选育、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以及发酵工业杂菌污染与防止等。由于目前发酵原料主要为农副产品,因此,对原料的处理做了重点的启发性介绍。发酵产物的提取也做了概括性的论述。 本书的各论包括酒精、丙酮丁醇、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单细胞蛋白制造和食品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玉英研究员和北京农林科学院高新一研究员编著。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特性和应用,实验室及工厂化生产的设备条件,常用的培养基及其配制,培养材料的选择和消毒灭菌,重要经济植物脱毒及快繁育苗原理和技术,植物无糖培养微体繁殖技术,组织培养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和技术,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生产等,并附有常用培养基、已发表的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外植体和培养基成分,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常用英文缩写注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手册》侧重于具体操作技术,力求使读者能看得懂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实验的指导书。 本书分为5篇,篇为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包括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菌种保藏技术;第二篇为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共35个实验,是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实验;第三篇为专业方向实验,共18个实验,供相关专业选择开设;第四篇为综合实验,共24个题目,各个专业可据需要选择开设;第五篇为附录,共6部分,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或教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与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第2版)配套的学生用书,也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项目——“微生物学立体化精品教材” 的组成部分。本书共分15章,与主教材的章节分布完全一致,每章包括:(1)要点提示;(2)重点、难点剖析;(3)术语或名词;(4)习题;(5)习题解答;(6)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为积极主动的“学”及获得优异成绩(包括考研)提供学习指导。通过理解讨论的方式,从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自然界不仅有一个由空气、阳光、土壤、水等构成的大环境,同时还有一个由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构成的微环境。同大环境相比,微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一些。 那么,在这个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微生物在人体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乃至抵御疾病等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是怎么一回事?“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结果?微生态制剂有哪些功效?服用微生态制剂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书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和通俗的文字,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微生态世界。第二版不仅修订、充实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增加了“益生元的原理及应用”和“微生态及其制品的进展”,十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从事微生态学研究者也颇有参考价值。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大学动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整个野外实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充分、更真实地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锤炼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意志和品德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校就在著名动物学家董聿茂教授带领下,在舟山普陀山岛进行海滨动物学实习。近十几年来,又有更多的省内兄弟高校赴舟山普陀山、朱家尖、嵊泗和浙南洞头、南麂等地进行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但至今没有一本适用于浙江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指导用书。通过多年的海滨实习,我们已累积了不少手的基础资料,同时,我校是全国生物学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进行教材建设既是任何任务也是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本
本书共选择编写了35个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可区分为3个部分:部分是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包括细菌的各种染色实验和培养特征的观察,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个体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等。第二部分是微生物的生理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因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的利用、糖发酵实验、生长曲线测定、厌氧培养技术等。第三部分是应用实验,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活菌计数、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甜米酒和酸奶的制作、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水污染指示菌的检测、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分离、食用菌的栽培等。《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农学、植保、园艺、环境、林学、草业、食品等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书为修订本。该书保留了原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增添了大量操作和研究图片,使操作要领、基本理论和实验结果图文结合,直观明了;实验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和实验成败分析,各章单设实验注意事项,既介绍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提出初学者易出现的差错或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充实了细胞研究技术和动物常用的细胞注射技术等内容。全书将实验准备、细胞培养、细胞研究融为一体,既适合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训练,又适合自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