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以及相关的应用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内容共分为l0章,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系统发育学、生理学、自然生态学、在厌氧处理工艺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也介绍了油田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危害与处理,脱硫弧菌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另外还阐述了硫酸盐还原的厌氧工艺,硫酸盐还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处理各种重金属废水、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废水等。后介绍了复合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含砷废水的原理等。本书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学用书,并可作为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卫生部医政司直接领导、各监测网点医院积极参与、专家委员会大力支持以及数据分析人员的辛勤劳动下,2008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结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值此对相关领导、专家以及各位同仁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是一项庞大工程,参加单位众多,覆盖面广,工作量极大。各监测成员单位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十分珍贵的结果,这些结果将在我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管理、细菌耐药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Mohnafin建立时间不长,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为了力求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全体相关人员进行了不懈努力,监测网对成员单位认真选择,对监测方案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对监测工作实施开展了全面质量控制,对监测参与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对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逐步演示。由于主客观原因,监测
《金针菇蛋白的研究与应用》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源微生物室的研究人员,在多年从事食用菌资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应用知识的归纳总结。《金针菇蛋白的研究与应用》是以金针菇作为模式植物,将国内外对金针菇酶的研究报告给予总结归纳,并分别予以论述,以便深入地认识金针菇中酶的存在、提取、纯化、性质、结构、功能及作用。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程》涵盖了34个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包括常用的显微镜使用技术,多种代表性微生物细胞的形态描述及结构染色技术,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微生物生长及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噬菌体效价测定,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菌种保藏措施等内容。《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异,设计的培养技术和接种方法多样,提供的检测手段简明而规范,书后还附有常用培养基及染色剂等的配制方法,并附彩图展示部分重要的实验结果。
本书编写的中心思想是以基础实验为前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兼顾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选育保藏、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试验等,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提取鉴定、水质检测、发酵的工艺流程以及免疫分析试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的内容包括:菌株选育和鉴定、基因表达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着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书后附有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是《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一书的修订版。本书在修订过程中,注重保持上一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实验由原来的44个增加为54个,并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每个实验都精心设计了实验原理简介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引入新的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增加了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及检测、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等综合性新实验。与本书配套出版有“教学辅助光盘”,内容包括实验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展示、重要实验菌株的基本特性描述及附录4部分内容。 本教材特别适用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使用,亦可作为农、林等其他有关专业或教师的参考用书。
本部分的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7章为推荐性,其余内容为强制性。 GB 14922《实验动物》可分为如下两部分: ——GB 14922.1《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为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代替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与GB 14922.2—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删除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的检测项目; b) 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条款中的动物类别,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动物和无菌级动物,增加了相应的简称。 本部分由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微生物学实验分册包括四项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即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体现了微生物学实用的技术方法,同时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教学计划30课时,分10次进行。实际教学安排可根据各专业要求,从中予以选择、调整。
本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之一,结合"微生物检定工考核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参照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以及"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标准"等,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设置了10个教学项目。通过本教材的引导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一般药品和生物制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食品和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以及工艺用水和洁净区洁净度的日常监测。同时,本教材配有对应的原始记录(电子版),方便教学使用。 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应用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等与微生物检定工相关的专业全日制教学和微生物检定工业余培训班。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到马的广泛的各类信息——它涉及到马的生殖、生命历程、饲养、料理、展示、分类在等细节资料。一系列的图片说明共同的主题。本书分成8个部分,结尾有概要。为便于查阅部分都做了色彩编码。部分编码色彩为绿色,讲述了关于马的一般信息,包括颜色、要点、标志、解剖学知识和生殖。第二部分编码色彩为粉红色,提供了关于马的分类信息。第三部分讨论了马的管理,包括骑术、入门知识、购买马和鞍具。第三部分的编码颜色是蓝色。第四部分讨论小马,包括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较深入的饲养分析。第四部分编码色涂成了黄色。第五部分编码色为淡紫色,讲述了轻骑饲养的知识。第六部分编码色为深绿色,介绍了重骑的饲养。 第五和第六部分提供了你想要了解的全球范围的马的饲养。你将发现养马史上的细节资料以及首创国,还有关于马的
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自然界不仅有一个由空气、阳光、土壤、水等构成的大环境,同时还有一个由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构成的微环境。同大环境相比,微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一些。 那么,在这个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微生物在人体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乃至抵御疾病等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是怎么一回事?“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结果?微生态制剂有哪些功效?服用微生态制剂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书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和通俗的文字,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微生态世界。第二版不仅修订、充实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增加了“益生元的原理及应用”和“微生态及其制品的进展”,十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从事微生态学研究者也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系根据农业部“*”教材编写规划的精神,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发酵微生物学讲义和华中农业学的酿造学基础上,经修改、删减而成,可作为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教材和其它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微生物发酵工厂科技人员参考。 由于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课程中,尚开设农用抗生素课,因此,本书不包括抗生素、激素、毒素、微生物杀虫剂等有关内容。 本书的通论部分除阐述一般发酵方面的概念外,着重论述共同性的微生物问题,如菌种选育、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以及发酵工业杂菌污染与防止等。由于目前发酵原料主要为农副产品,因此,对原料的处理做了重点的启发性介绍。发酵产物的提取也做了概括性的论述。 本书的各论包括酒精、丙酮丁醇、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单细胞蛋白制造和食品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实验的指导书。 本书分为5篇,篇为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包括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菌种保藏技术;第二篇为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共35个实验,是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实验;第三篇为专业方向实验,共18个实验,供相关专业选择开设;第四篇为综合实验,共24个题目,各个专业可据需要选择开设;第五篇为附录,共6部分,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或教师的参考用书。
《微生物学基础与实验技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范俐。本书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用、够用”为宗旨,突出基础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基础知识模块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主要介绍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实训操作模块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突出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有显微镜操作与观察技术、微生物消杀技术与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鉴定技术、常见的微生物应用技术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