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汇编》是在《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平台项目设计的总体框架下,在国内首次出版的一本关于微生物资源操作技术的工具书。对于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及促进微生物资源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 自2003年开始,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依托中国农业、医学、药用、工业、兽医、普通、林业、典型培养物、海洋等9个*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在微生物资源分离、鉴定、保藏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37个技术规程,并在技术规程制定中遵循了下列原则:,优先考虑技术规程框架的系列性、完整性和配套性;第二,技术规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与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是为了配合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工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同行建议,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
本书系统阐述了一类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论述了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批式流加发酵)下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系统的性质:稳定性、鲁棒性以及不同动力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即实验数据辨识法和系统鲁棒性辨识法;其次阐述了不同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可辨识性或**解的存在性以及达到**解的必要条件;*后用并行优化算法研究了数百个混杂动力系统约束下的参数辨识与超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本书是兼具学术和科普价值的动物学新著。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美称,自古以来,不少研究者都试图深入认识它。徐霞客在游云南时就对一些特有动物作过生动的描记。新中国成立后,以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查清动物资源本底,踏遍了云岭滇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洒尽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资料,终于次系统科学地描绘了云南动物王国的基本面貌的形成过程。此中的艰辛与豪迈,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云南动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地理学特征,众多的特有属和特有种,引起了生物学家、地学家以及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其动物资源具有物种丰富而物种种群数量较少的特点。本书以丰富多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描绘了鸟兽虫鱼,是各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及其生存环境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已出版了六个版本,它在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中作为微生物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再版使它成为经典的教材之一。该书既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消化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该书着眼于可读性,力求文字简洁、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显微照片。作者运用了热情笔触以及在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写作技巧,通过令人回昧的奇闻趣事把微生物学的学习带到了生活之中,它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作者注重与实畦结合,拓展读者思路,在每个章节中穿插“生物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特写”和“动手一试”等小短文。各章后都有大量复习题,如临床案例研
《微生物实验教程》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教材。书稿分上篇和下篇,上篇为基本技能部分,包括显微镜操作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分子鉴定,共有 61 个实验;下篇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分环境、农业、食品微生物技术和食用药用真菌四个模块,包括农业微生物综合性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食用菌栽培技术,共有 40 个实验,全书共编有 101 个实验,重点突出了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该教材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同时也能为食品、食用菌生产等行业提供技术参考。
本卷册记述了绿藻门绿球藻目的真集结体亚目和绿枝藻亚目,四胞藻目,叉管藻目和刚毛藻目共13科、48属、209种、95变种、5变型。其中有2属、22种(包括2新种)、12变种、2变型是以中国材料为模式标本发表的。每一个种的描述、产地和分布,除极少数例外,绘图或照片均依我国标本,部分种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书后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群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和藻类学以及有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参考。
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真菌、微藻类)包含了数目庞大的有机体,它们有着超乎想象的各种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它们已经进化了将近15亿年并且组成了真核生物世界的大多数分支。真核微生物是这个星球代谢的主要贡献方式、在海洋和陆地食物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宿主共生或寄生引起病害。 真核微生物(导读版)的各个章节由微生物学百科全书的主编根据原作者能否更新其原作而精心挑选的。这真核微生物(导读版)提供了一个对真核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概观,介绍了真菌和原生物经典和前沿的研究进展,包括酵母、水华、地衣和肠道内原生物等章节。这本物美价廉的著作可作为微生物学、真菌学、免疫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学生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本书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是国内生物科学领域中较全、较新的一本全面阐述抗体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学术专著。上篇介绍了抗体的基本理论,包括抗体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抗原与抗原提呈、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与调节。中篇和下篇详细介绍了抗体基本技术及相关的技术。 本书可供各高校、研究所从事抗体研究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
军团菌广泛分布在天然淡水环境和人工水系中, 是引起军团菌病的重 要病原体。《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由朱庆义、宋亚军 、邵祝军、莫自耀主编,根据国内外有关军团菌和军 团菌病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 以及编者多年来在军团菌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 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 专业书。内容分四部分:部分总论:对军团菌和 军团菌病的基本概念、 诊断标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危害性,及其防治 对策,作了简要概述。 第二部分军团菌(嗜肺军团菌和其他军团菌种):军团 菌的分类与命名、生 物学特性、基因结构、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统、致病机 制、微生态学、生物 环境与生命循环。第三部分军团菌病:军团菌病的临 床类型、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防对 策。第四部分军团菌 和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军
经过20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人类发现并命名了原核生物的许多分类单元,其间又有许多分类单元经过整理、重新划分、合并和废弃,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原核生物约有1200个属,8000余个种。 原核生物系统学涉及对原核生物的分离、描述、鉴定、分类、命名和菌种的保藏等内容,可以看作现代原核生物分类学,是原核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鉴于现有的原核生物系统学著作篇幅大,且多为英文作品,如 “Berg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笔者在广泛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需要,邀请国内原核生物各领域科研一线的专家撰写了这本概括性较强的作品。 作为原核生物学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本书可供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师生查阅和参考。
本书对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给予了—个详尽的分析和描绘,重点介绍了*进展和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书的作者们向我们展示了较为简单的微生物在改善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增加对整个生命体功能生物学的理解方面的大量实验操作,以及这些微生物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成为如此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本书揭示了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分掀口何在药物的发现方面发挥作用,包括鉴别新的靶点、新的诊断标记物以及前导物的优选。 每个章节都是由该领域的—个或多个权威专家撰写,并被仔细地编排以确保本书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本书重点强调了目前有前景的研究策略、相关方法、技术以及工具。关键主题包括以下部分: 从蛋白质组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全细胞建模 结构蛋白质组学和计算分析 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生理蛋白质
这是一部极好的教学与科研参考书,不仅翔实、准确地反映了微生物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成果,而且引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相关成果。 此书主要介绍了地质微生物的栖息环境、起源和演化、生化过程,以及多种重要元素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还专门描述了地质微生物在化石燃料(甲烷、煤炭、石油等)形成和降解中的作用,这些必然对目前石油石化相关科研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