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书针对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过程微生物组变化进行研究,全书共分5章,分别阐述了微生物发酵床概述、发酵床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方法、异位发酵床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异位发酵床细菌微生物组多样性以及异位发酵床真菌微生物组多样性。另外,书后提供了真菌分类纲要和细菌分类纲要。本书可供从事污染物微生物治理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黑粉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引起农作物及牧草的严重病害。本卷简要地介绍了黑粉菌的经济用途、世界黑粉菌的研究简史、黑粉菌的研究进展和黑粉菌新的分类系统,记述了黑粉菌8目12科17属115种,包括检索表,形态特征和分布。配有196幅黑粉菌孢子堆外观特征和黑粉孢子等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照片。书末附有寄主植物各科、属、种上的中国黑粉菌名录,参考文献和索引。 《中国真菌志.第39卷,腥黑粉菌目、条黑粉菌目及相关真菌》可供菌物学科研人员、植物保护工作者、植病检疫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和参考。
全书共收录世界鸟类比9775种。我国境内1294种的学名。
本书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发行、主要内容分为概述和分述2部分。概述部分综述了猛禽的类群和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迁徒、演化历史、野外识别,以及猛禽与人类文化、人类对猛禽的影响、猛禽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分述中对我国所产的92种猛禽分别进行了论述,每种包括形态特点、亚种分化、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态习性、繁殖资料、生存现状等内容。书后还附有我国濒危和受保护的猛禽名录、我国猛禽分布总表,以及参考文献及索引。 本书采用了100多幅我国猛禽的精美照片,充分展现了它们雄健优美的体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性。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大多是从图片中得到的。好的照片能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从而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爱心。本书采用的照片都是我国的鸟类学工作者、摄影家和爱好者拍摄的,许多都是我国
本书研究并汇集了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现代水生维管束植物孢子花粉共54科83属163种。对每种植物孢粉除着重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外,还对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生境、花果期、水生植被的群落结构、现代的地理分布及部分科属在有关地质时期出现的孢粉化石等也进行了记述。书末附有光学显微镜及部分扫描电镜的现代孢粉照片图版33幅,孢粉化石照片图版6幅及拉丁名索引等。本书在理论上可为分析研究水生植物生态、分类、系统发育和探讨古地理、古气候及水生植被演替等有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可为孢粉学工作者鉴定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化石等有关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水生植物学、孢粉学、湖沼学及地层学等方面科研、教学及毕产工作者参考。
真菌作为生物界一个古老而重大的类群,在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以及医学微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真菌基因组学》(原著第二版)向读者介绍了多种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酿酒酵母、丝状真菌的模式菌粗糙脉胞菌、重要的工业真菌里氏木霉,以及动植物致病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等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并以此延伸,对基因组学数据在真菌遗传学研究、工业技术、致病机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做了阐释。本书宽广的覆盖面、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使得本书内容深入且极富使用价值。本书可供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医学基础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
该书介绍了动物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及分类、动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动物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等。该书适合动物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针对福建省内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比例很高的状况,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自2009年起对全省主要大中型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富营养化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常见藻类全部进行分类鉴定(多数鉴定到属名)并拍照。《福建省大中型水库常见淡水藻类图集(精)》由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写,是从拍摄的大量图片中精心挑选出的600多幅版面清晰、质量较好的饮用水水源地常见淡水藻类图谱编辑而成。相对藻类志及专业性的藻类分类学专著,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也许略显不足,但它对指导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日常监测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书在种属检索、图版查阅等方面,尽量做到方便快捷,便于非分类学专业人员查找,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开展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分2篇共25章,篇包括9章内容,重点介绍发育生物学的相关概念,一般过程和发育的基本规律,小鼠的胚胎发育概况,尤其是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篇包括16章,详细介绍了小鼠胚胎实验多种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小鼠的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的实验操作,基因转染技术,着重介绍了如何制备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嵌和体小鼠,以及如何系统的对这些小鼠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报告基因,细胞标记,核型分析与染色体整合基因定位等。本片还介绍了小鼠基因组研究与单细胞消减杂交,受精卵与胚胎的冻存处理与胚胎性别鉴定,胚胎标本的制作及基因和基因产物的检测,牙胚发育与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此外还介绍了各阶段鼠胚的体外分离与培养,组织重组与器官培养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广义的革菌科是一大类木材腐朽菌,它是一个人为的分类单元,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系统,而是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的一个真菌类群。该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戴玉成编著的《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阐述了革菌科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态习性。本书按照广义的革菌科的概念,将目前所知的担孢子无色、薄壁、光滑,在梅试剂和棉蓝试剂中无变色反应的8属、109个种作为该科的卷。对每一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研究标本的产地及与相关种类的讨论,同时给出了每一个种的解剖结构图。 《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可供真菌学、林业、医药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篇介绍了以碳水化合物为底物的酶类,着重介绍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类型、结构和催化特性及在诸多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此外对木聚糖酶、果胶酶、糖苷酶和转糖苷酶等也有讨论。第二篇介绍了蛋白水解酶家族的MEROPS数据库,之后是与工业关系密切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半胱氨酸型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等。第三篇对脂肪酶的结构和功能,在酯工业、有机合成、生物柴油、结构脂合成中的应用等分章进行了评述。第四篇对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核酸酶给予了特别关注。后对多种重要而无法分类的酶进行了讨论,包括氧化还原酶、植酸酶、腈水解酶、青霉素酰化酶等。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生物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及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微生物非培养技术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编写而成的。本书是国内本以非培养技术为立足点的专著,主要介绍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与新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全书共分为三篇,12章。篇主要阐述了纯培养技术的发展史、存在问题以及非培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篇介绍几种经典的微生物非培养技术原理,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技术、DNA指纹技术、分子杂交及生物芯片技术等;第三篇列举并总结了各种非培养技术在菌剂构建、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信息、阐述宏观功能与微生物动态关系以及开发微生物新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可作为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科学
本卷册记述了我国蓝藻门藻殖段纲的4目:伪枝藻目、胶须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5科44属518种、50变种和l变型。每个种都有形态描述、产地、国内外分布,并根据我国的标本绘图109幅。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植物学、藻类学及养殖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参考。
本图鉴共记载中国已知的爬行动物4目、25科、120属、384种。每种配以色彩外形图和形态描述、生活习性及分布,并附有分布图。还有纲、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和各阶元的检索表。文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图鉴是中国部爬行动物彩色图鉴,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工具书。 本图鉴可供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级学校、农林牧业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海关、商检、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考。
该书主要介绍细菌病的种类,不同类型种类的发病机理,细菌病的预防策略。可供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卷是中国枯叶蛾科研究在现阶段的系统总结,共记载了39属219种及亚种。总论包括研究简史、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寄主植物与经济价值、生物学特征、地理分布及天敌。各论有分属和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形态描述等等。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