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中国菌物学100年》由我国多年从事菌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数十位专家和教授撰写,是一部内容比较全面、论述有深度的菌物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著作。《中国菌物学100年》分为5编,每编包括若干章,共32章。对中国菌物学简史、菌物学教育、中国菌物人物志、菌物多样性与分类系统和菌物产业与国民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还包括真菌、地衣、卵菌和黏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与区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对应用真菌学给予关注。每章为一个独立单元,其内容涵盖:对华人100年来相关研究的小结或概述,列举重点研究成果并指出其闪光点,探讨国内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展望未来并出谋献策。提供了每一位真菌人物的生平介绍,并附其主要论著目录。《中国菌物学100年》还附有大量图表和文献引证等。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重要材料。本指南介绍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系列实验原理、反应试剂的作用、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如何观察实验结果、如何记录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复杂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便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理解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内容涉及细菌基础分子微生物学、克隆和转化、先进的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研究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应用。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先进生物技术实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对于系统了解该海域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热带西太平洋常见浮游植物》采用图谱形式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常见的浮游植物物种进行直观展示和描述,包括细胞大小﹑形态﹑主要鉴定特征及生态习性等,对形态相似物种之间的形态差异也进行了区分。《热带西太平洋常见浮游植物》涉及的浮游植物有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和金藻门,共计61属208种。研究区域涵盖黑潮、暖池、海山、深海等不同生境,观测水层包括真光层(0~200 m)及深层(300~8440 m)。
本书为《Brock微生物生物学》(原书第十版)的影印版,涵盖了微生物学的许多新进展,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保留了以往版本的精华以便灵活适应新世纪的教学手段。本书共六个部分:微生物学原理,进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代谢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免疫、病原和寄主的响应,微生物疾病和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其知识全面、内容丰富。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微生物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也可供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或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是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专著。作者收集了150多个属微生物6000多+菌株,测定分析了4800多株微生物菌株的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环境中的多态性。全书包含了14章。章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脂肪酸生物标记,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脂肪酸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对微生物脂肪酸检测系统、微生物脂肪酸萃取的前处理、微生物脂肪酸的样品分析、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的报告诠释等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的分析模型,对微生物脂肪酸数据来源与结构、微生物脂肪酸数据生态学模型、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软件的设计、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事例等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微生
无
广义的革菌科是一大类木材腐朽菌,它是一个人为的分类单元,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系统,而是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的一个真菌类群。该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戴玉成编著的《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阐述了革菌科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态习性。本书按照广义的革菌科的概念,将目前所知的担孢子无色、薄壁、光滑,在梅试剂和棉蓝试剂中无变色反应的8属、109个种作为该科的卷。对每一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研究标本的产地及与相关种类的讨论,同时给出了每一个种的解剖结构图。 《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可供真菌学、林业、医药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该书介绍了动物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及分类、动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动物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等。该书适合动物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Lewin 基因X(中文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内容涵盖了基因的结构、序列、组织和表达。21位科学家编写和修正了其各自领域的相关内容,使得《Lewin 基因X(中文版)》成为相关领域当今颖、全面的参考书。其中大部分修订和重新编排是基于Lewin的《基因精要》第二版,并在内容上额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结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得全书各个主题在排列上更加富有逻辑性。许多章节也重新命名,以便更好地体现它们包含的内容。 《Lewin 基因X(中文版)》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经典的名著之一,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读物。
本书系统阐述了一类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论述了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批式流加发酵)下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系统的性质:稳定性、鲁棒性以及不同动力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即实验数据辨识法和系统鲁棒性辨识法;其次阐述了不同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可辨识性或**解的存在性以及达到**解的必要条件;*后用并行优化算法研究了数百个混杂动力系统约束下的参数辨识与超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