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共分为七篇,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从能源转化的微生物学角度,分析能源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酶类,系统阐述了能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生物质预处理及水解微生物、沼气发酵微生物、乙醇发酵微生物、石油及煤炭微生物、产氢微生物、产电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工艺流程、应用实践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全书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微生物转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进展。 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微生物学基础与实验技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范俐。本书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用、够用”为宗旨,突出基础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基础知识模块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主要介绍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实训操作模块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突出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有显微镜操作与观察技术、微生物消杀技术与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鉴定技术、常见的微生物应用技术等内容。
近年来,我国近海面临海洋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沿海的渤海湾地区,长江、珠江人海口、南海北部、台湾海峡是赤潮的高发区。我国赤潮呈现发生频率逐年增加,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有毒藻种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四个主要特点,它不仅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制约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赤潮生消机制的探讨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菌一藻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在生物法赤潮防治策略中,“以菌治藻”已成为国际上生物治理有害赤潮的研究热点!至今,国内外的赤潮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以菌治藻”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的、环境友好型的有害藻华控制方法,其应用前景相当广阔。编者多年来从事有害赤潮生防菌质资源的挖掘、研究与利用,旨在寻找高效抑藻、杀藻、裂藻的海洋微生物并积极阐释其调控有害赤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将从肠道微生物组概述、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应用、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主导作用、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其它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类疾病的关联、人体微生态体系失衡机制和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等八个章节系统阐述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联。
本书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基础实验系列教材”之一,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加深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全书共l6章,75个实验,l23幅插图,26幅彩图。为了培养学生在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并深化课堂讲授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显微镜使用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各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遗传育种,菌种保藏,免疫反应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除模式插图外,形态部分还附有显微镜下的摄影图,并特别增加了彩图;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新编写“分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l0个试验组成一章,并将近年来应用较广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食品中大肠菌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共十章,系统论述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工艺学知识,包括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工业微生物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发酵设备简介、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通气和搅拌、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等。内容紧紧围绕微生物发酵工艺主线,各章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简洁、实用,克服了以往一些教材大而全、不便于学生自学的弊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的学习,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从事发酵行业和进行发酵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可作为理工科生物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汇编》是在《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平台项目设计的总体框架下,在国内首次出版的一本关于微生物资源操作技术的工具书。对于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及促进微生物资源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 自2003年开始,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依托中国农业、医学、药用、工业、兽医、普通、林业、典型培养物、海洋等9个*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在微生物资源分离、鉴定、保藏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37个技术规程,并在技术规程制定中遵循了下列原则:,优先考虑技术规程框架的系列性、完整性和配套性;第二,技术规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与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微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活跃、发展快、取得成果辉煌、应用前景广阔、对其他学科影响*重要的学科之一,因而也是受瞩目的学科之一。由闵航主编的《微生物学》主要阐述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生命三域微生物的比较,并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水平到微生物生态与物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不同层次上阐述微生物在人类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并包含“微生物与人类和动物”、“关于放线菌的系统分类地位”、“常见和常用细菌”等部分内容,引用了*的某些数据,以期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