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5046—1994《脂肪酰二乙醇胺》. 本标准与GB/T l5046—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甘油指标; ——增加了水分指标; ——增加了石油醚溶解物指标; ——增加了pH值下限值.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麦伦曰化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洪飞、樊平、黄亚茹、姚晨之。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046—1994。
本书是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全书共分七个情境,介绍了水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硅酸盐水泥分析、化学肥料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分析等内容。每个情境有几个子情境和推荐知识(及拓展知识)组成。每个子情境由情境描述、测定原理、仪器及试剂、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和关键技术六部分组成;本书中子情境内容均参考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介绍了相关的优选仪器设备,以便于读者了解和适应现代工业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标准按照GB/T1.工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4507一l999《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环球法》,与GB/T4507--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一增加有关安全性的警告。 一一适用范围不同:GB/T4507--1999只适用于石油沥青、焦油沥青;本标准范围中增加标准适用的沥青材料的注(见第工章)。 一一增加“该温度计不允许使用其他温度计代替,可使用满足相同精度、数据显示小温度和误差要求的其他测温设备代替”(见5.1.8.1)。 一一增加乳化沥青残留物或高聚物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的准备工作(见7.2)。 一一删除标准筛及相关内容。 一一精密度不同,本标准按照沥青材料、加热介质和软化点范围确定精密度(见11.2)。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ASTM D36一o9《沥青软化点测定法》。本标准与ASTM D36—09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一一本标准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的第8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的第7章为强制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是等效采用美国水处理协会标准ANSI/AWWA B303-1995《亚氯酸钠》对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3250-1989《工业亚氯酸钠》修订而成。 本标准与ANSI/AWWA B303-1995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将砷含量和硝酸钠含量规定为形式检验项目 ——砷含量测定采用砷斑法。 ——亚氯酸钠含量测定中用硫酸代替盐酸作为酸化剂。 ——试样的制备进行调整。 本标准与HG/T3250-1989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分等分级,仅设一个等级。 ——根据ANSI/AWWAB303-1995增设发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钠和砷含量指标,取消水分指标。指标值根据ANSI/AWWAB303-1995也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3250-1989。 本标准由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政策法规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
本标准修改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俄文版)。 本标准根据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重新起草。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A及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结构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537—1997《工业十水合四硼酸二钠》。 本标准与GB/T 537—1997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氯化物的测定和铁含量的测定引用*版本(1997年版5.6和5.7,本版5.7和5.8)。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1)归口。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的第7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l655--2006《硫化黑38、48、3BR、2RB(硫化黑BN、BRN、B2RN、RN)》,与GB/Tl655--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染料溶液的配制和染浴配制分列两条(见5.2.2、5.2.3,2006年版的5.2.2); ——完善了染色操作的表述(见5.2.4,2006年版的5.2.3)。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长征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国新、马君庆、姬兰琴。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l655—1979、GB l655—1982、GB/T l655—1997、GB/Tl655--2006。
本书内容包含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粉体工程实验、无机材料性能学实验、玻璃工艺学实验、陶瓷工艺学实验、水泥工艺学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实验等。本书也介绍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用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方面的知识以及实验用试样的制备方法,还介绍了实验报告及检测报告编写要求。
本书是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全书共分七个情境,介绍了水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硅酸盐水泥分析、化学肥料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分析等内容。每个情境有几个子情境和知识(及拓展知识)组成。每个子情境由情境描述、测定原理、仪器及试剂、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和关键技术六部分组成;本书中子情境内容均参考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介绍了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以便于读者了解和适应现代工业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的第4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1)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中海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l80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l8068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l8073--2000《炭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l807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 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本书是《技术岗位培训题库》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 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编写,由具有丰富考试考核经验及长期参与技工考试考核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而成。本书具有理论知识覆盖范围大、技能操作实例多等特点。全书共分四章,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并附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可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我国酸行业职业技能复写的题库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酸生产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平时自我学习提高的资料。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180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18068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18077—2000《石棉制品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18077—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本书是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全书共分七个情境,介绍了水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硅酸盐水泥分析、化学肥料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分析等内容。每个情境有几个子情境和知识(及拓展知识)组成。每个子情境由情境描述、测定原理、仪器及试剂、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和关键技术六部分组成;本书中子情境内容均参考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介绍了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以便于读者了解和适应现代工业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1806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一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18068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18068—20006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1806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一一修
本书主要介绍除尘设备、机械输送设备、气力输送设备、给料设备、计量设备、包装与散装设备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常见的辅助机械设备。既注重设备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又注意结合生产选用、实际操作、维修维护等。引用了*国家标准,采用了国际计量单位。全书图表简明实用,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除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工程技术等材料类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供相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培训机构的技术人员、岗位操作员、培训教师等用作参考书。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180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1806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18076--2000《石灰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18076--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2项术语和定义;
本教材根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编制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而编写。全书共有六个项目,主要介绍以石油为原料,烃类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甲醇、甲醛、己二胺、乙酸等典型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和部分典型设备,同时还介绍了企业的岗位职责、开车停车、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故障的发现与处理方法等。 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的模式而编写。每个项目有教学目标,技能要求,知识和素质目标,每个项目后有思考与练习等,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本书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以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