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环境影响评价》由刘晓冰主编,本教材的编写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路线为主线.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依据.在阐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力争通过典型案例、针对性的习题、实践.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同时为报告书的编写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环境影响评价》共分十二章.从工程分析人手.以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生态影响分析、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及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等分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环境类各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大量相关书籍、期刊文献、相关网站等资料,主要部分己经列入了本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其他文献由于篇幅所限没能列出。 全书共10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及其有效性审核、黑龙江省污染源监控系统建设概况、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设计等。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是对美国EPA质控文件“PM2.5Mass Weighing Laboratory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gram”的编译。全书介绍了手工监测环境空气PM2,5时,实验室分析人员如何对滤膜进行操作,终获得准确可靠的滤膜重量。《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分别规定了恒温恒湿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规范了滤膜采购、检验处理、平衡、称重、运输、存储的程序;对滤膜实现追踪管理,监管滤膜所处的每一个环节,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融入滤膜操作的每个环节中。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共12章,第1章“简介”由杨凯编译;第2章“实验室能力建设”由周刚编译;第3章“设备库存、采购、接收和维护”由钟琪编译;第4章“通讯”由李铭煊编译;第5章“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特点和环境影响特征,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2月25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与发展》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等11章组成。在国内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书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等十一个章节组成。在国内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综论,着重分析了太湖水资源系统的特征及其修复策略;第二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资源分析,涉及太湖水资源调节模型及其应用、洪涝及其模拟以及流域城市化的降雨效应等;第三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分析,涉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及其演变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网围养殖污染、城市水污染、工业企业污染机理等分析方面;第四部分为太湖治理的经济、管理及政策研究,涉及太湖水污染损失及政策效应、太湖管理权分割及对策以及流域排污权交易设计等方面。 本书适合从事湖泊水资源水环境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参阅。
本书以赣江中游鱼类资源及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围绕赣江已建和在建的三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水库生态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赣江中游水利枢纽群生态优化调度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弥补或减缓工程对鱼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可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赣江乃至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赣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书共11章。前9章结合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情况,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后2章主要进行了北京市、井冈山市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具体案例研究。
目前国家标准中对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虽有方法参考,但较经典且分散,如何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技术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为此,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组织一线监测技术人员编写了此书。书中提到的监测分析方法都是该重点实验室在参照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仪器装备和应用实践凝练而成,涵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涉及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80个特定项目。 本书既可作为监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适合于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对大气、水、噪声、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评价做了详细介绍。此外,对区域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风险评价等也做了介绍。章后附案例分析、本章小结和思考与习题,便于学习掌握。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政策法规》内容有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障环境信息处理和交换工作有序开展,统一大气污染物的名称与代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对环境管理、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权交易、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各类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等涉及的大气污染物及相关指标进行分类、列表并编写代码。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名称和代码。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水质化验工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水质和水质化验及实验室有关知识等。 本书内容全面,简明扼要,适于从事水质化验的工人学习和使用,对于从事水质化验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有参考作用。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监测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采样频率、监测项目、采用仪器与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过程中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 年11 月9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6 年1 月1 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大气和废气部分》中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突出环境监测岗位实际监测任务,培养训练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全书共十章,以监测对象为主线,详细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分别介绍了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等监测方法和技术。实验的选取与岗位运行方法同步,突出实际、实践、实用,适当兼顾新仪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采用*的国家标准来规范环境监测术语,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本书被历届全国环境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指定为参考书。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工业分析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在广泛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内容和程序,创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作者自己提出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书在阐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紧扣环境评价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针对性习题、实训,力求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技术。本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保护标准、工程分析、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水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噪声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环境监测类专业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供各地检测站和环境工作者参考使用。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责任重大,构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是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本书根据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的特点及其环境风险特性与评价要求,介绍了生命周期、安全检查表、概率风险、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大宗工业固废环境风险评价》可供环境工程、固体废物管理、矿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