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也被公认为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本书基于建立的个20hm的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该样地已经纳入美国史密斯桑尼亚热带森林研究中心TheCenterforTropicalForestSci-ence(CTFS)的网络之中)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的相关性、多样性特征及随着尺度变化的规律,揭示出,Janzen-Connell假说、密度制约效应、生态位理论在中国热带森林树种多样性的维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国玉、曹敏、朱华编著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种多样性研究》适合从事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和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高山树线标志着树木生长的低温极限,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的山地之间。作为《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姊妹篇,Christian Korner对从赤道到亚北极的树线分布现象进行了优选性综合分析,并基于树木生物学对此进行了功能解释。本书采用多学科方法探索了树木生长上限的森林格局、树木形态学、解剖学和气候学等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树线位置的模型模拟、种群繁殖过程、发育、物候和进化等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碳、水分和养分关系的生理学及胁迫生理学方面的证据,很后以树线历史(古生态学)和优选变化对现在和未来树线影响的分析结尾。书中有100多幅插图,其中大多数是彩色的,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高山树线,书中还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科研人员,
《广西森林》包括总论(由叶湘负责组织)、森林类型(天然林由李治基、人工林由刘承训负责组织)、森林区划(李治基负责组织)和展望(王长春、赵绍益负责组织)四个部分。在总论中,概括了广西森林自然地理环境、森林的历史变迁和森林的地理分布以及森林资源等内容。森林类型:阐明了森林分类原则、依据和系统,从生态学和群落学分别叙述了各级森林特性并加以评价,以及森林地理分布规律。森林分区:论述了分区的原则和系统,以及各级分区中森林群落组合、分布的现状,并进行评价,提供经营利用的意见。在展望中,叙述了广西森林的现状,森林发展的设想和必要措施,林种的三向发展等。至于森林病虫害,过去只对人工林进行探讨,因此仅在各种人工林中,作为生态因子扼要指出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而不作专章论述。广西开发晚,史
桉树产业在当前国家推行的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上有些人对桉树的情况不了解,存在一些疑惑。为此,《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把近30年的桉树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桉树自列入国家研究计划以来的工作,包括桉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的有关研究项目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有关桉树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论述,《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让更多的人了解桉树,了解桉树研究取得的成绩,了解桉树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多种效益,做到科学经营桉树,促进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由杨民胜等编著。
本书以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修建道路和住宅小区等而实施的造地工程中所产生的急陡人工坡面为对象,为实现以恢复地域和土壤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树林化,针对其问题及改善措施,介绍了相关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保护地域环境,向创新型人工坡面绿化转换思维”“急陡岩石坡面生态系统恢复绿化的基本理念”“温井水库大坝急陡岩石坡面的生态系统恢复绿化试验(1997-2001)”等。另外,该书还总结了温井大坝急陡岩石坡面绿化研究课题组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各大院校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在《靠前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信息类文件汇编》的基础上,邓华、胡延杰编译的《靠前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解释类文件汇编》对UPOV网站中解释类文件栏目中近期新更新的14个解释类文件进行了中文编译,并对UPOV公约1991年文本进行了重新翻译和严格校订,以便读者全面把握UPOV公约1991年文本。同时,为便于读者理解,重新编排了解释类文件的中文译稿的题级,使之更符合中文习惯。
《林木容器育苗技术》是根据多年从事林木容器育苗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容器育苗概述、育苗容器和基质、容器育苗的主要设施、容器育苗的抚育管理、容器苗出圃与栽植、容器育苗使用的有关技术,主要造林树种容器育苗技术应用实例,容器大苗的培育技术,容器育苗的有关机械设备等10个章节。《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可供林业行业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从事林木育苗生产的一线人员参考使用。
施肥量1 确定施肥量的依据根据油茶营养元素循环研究,以综合经营措施亩产茶油33.9千克为例,对它的营养元素动态系统分析,油茶林木及其林下木、灌丛、土壤构成一个系统。降水、尘埃为输入系统的养分,地表径流、渗漏及果实输岀为该系统的养分输出。两者比较表眀:该系统每年氮的输入较输出多0.24千克/亩,这时氮处于积累过程;每年磷和钾的输出较输入多0.17千克/亩、1.47千克/亩,这时磷、钾处于亏损状态,若该油茶林要保持稳产则还需要施磷、钾肥,如再要提高该油茶林系统的产量,就氮、磷、钾都要施。这样才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油茶林的持续增产。2 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制定高产、稳定、优质的合理施肥方案是油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合理施肥量的确定又是油茶栽培管理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试题库》分11章,共计7800多道题。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6种题型;各类型试题均按照初、中、高三个等级划分难易程度,以“”号标注,并于每章后给出了参考答案,便于不同层面人员“按需学习”。《题库》可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培训教材、职业技能考试试题主要来源、林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参考书、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科普读物。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树木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主编,全国60余个科研院校数百位专家参加编写的。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我国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的成果,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树木学研究进入该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书记载了中国原产的和引种栽培的树种179科近800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栽培种)。全书分四卷出版,第一卷于1983年出版,第二卷于1985年出版,第三卷于1997年出版,第四卷于2004年出版。 《中国树木志》主要记载了树种的中文名称(包括俗名)、拉丁学名(包括异名)、形态特征、产地及生境、林学特性、用途,以及中国主要树种区划。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对我国五千年来森林生态历史变迁、森林生态保护利用思想、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历史上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灾、旱灾和沙漠化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的情形;评述了古代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农为本”为代表的生态思想;总结了古代森林保持水土、人居生态建设、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经验和生态文明观。 本书可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方面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关心国家森林和生态建设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