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本书是雅克 勒考克40年戏剧生涯中生命哲学与教学方法的集结。勒考克从体育运动的韵律与节奏中捕捉到了戏剧表演中肢体的表现方法,这套训练体系以即兴练习为开端,*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影响了众多当代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实验与探索。 勒考克在书中回忆了如何走上戏剧之路,讲述了教学时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炼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即演员通过普遍的人性将抽象之物形象化,再转化于动作之中,以提升表演的层次。从中性面具到表情面具,从意大利即兴喜剧到小丑,勒考克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身体的智慧,为戏剧表演带来新生。
南音,作为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文化,它是传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滋养与历史融合的具体载体,是福建与台湾共同保护留存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珍品。本著作立足于闽台两岸,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比较近代以来,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社会环境下,闽台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关系变化。从多角度、多方面立体的视域比较和总结研究南音与南音戏的种种关系,为二者在当代更好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从音乐学的角度梳理南音与南音戏的内在关系,主要从管门、滚门、曲牌、门头大韵、撩拍、乐队编制、润腔法、曲调发展手法、曲词文本等方面来比较研究。从 非遗 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艺术创作发展新动态。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潮玩广彩》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包括四部分: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共收入琼剧论文26篇。 “溯源篇”包括5篇论文,以探究琼剧的历史源流、琼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主旨,兼顾琼剧历史名篇、名人。其中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或对某些既定说法进行考证。 “本体篇”以琼剧艺术本体为研究对象,收入7篇论文,涉及琼剧审美研究、编剧艺术、舞台美术、音乐体制、表演行当及琼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几乎涵盖琼剧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 “现状篇”收入7篇论文,以探讨琼剧业界现状、分析琼剧市场潜力为主题,有来自业内人士的对策分析,也有来自高校研究者的建言。 “展望篇”共收7篇论文,在兼顾现状的前提下,以展望前景为主旨,着重分析琼剧与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兼及“国际旅游岛”建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三本。 本书是“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 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第一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 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的内容关乎戏剧的交叉、跨界和溢出,试图理解当代西方戏剧实践的一些重要方面,但同时也努力挖掘并(重新)阐述一些似乎经常被隐藏起来或奇怪地遗忘掉的戏剧史研究模式。因此我们坚持讨论“多元形体戏剧”和“多种戏剧中的形体”,而不只是某种单一形式或实践。我们把本书中的关键词——“形体戏剧”、“整体戏剧”等等——看做理解特定实践和观念的框架或透镜。作为视角,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助我们与一些领域对话而不至于把不同的领域割裂开来。因此,我们用了少量关键性的技术词语或正式称谓(如“表演文本”或“制作文本”),作为戏剧讨论和戏剧话语现代语汇的构成部分。从这些考虑和视角中,可以提炼出我们很根本的前提:作为一个术语、一种观念或一个概念,“形体戏剧”概括了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运动的目标:与持续处在霸权地
刘以林著的《山居格调/道善学苑丛书》是作者把自己从现实的机器上拆卸下来的人生状态的 写照。作者选择北京怀柔一处被山水围绕、与快节奏生活隔 的世外桃源作为闭关地点,隐居十余年。全书记述了作者在山中三年多的心情记录,春日赏花、冬夜听雪,在纯净、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之感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深刻的感悟。
本辑为《戏曲研究(第126辑)》分别为戏曲文化、古代戏曲、当代戏曲、中西戏剧交流和地方戏曲五个部分。包括清宫承应戏《太平王会》考论、汤显祖《玉合记题词》考辨二则、皮影艺术的当下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当下保护与传承等论文。
《戏曲研究》 二八辑共由7部分、21篇文章组成。“戏曲理论”部分讨论戏曲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皮影戏的艺术美学、中国戏剧史料分类体系的重构、伦理教化与现代性关系;“元杂剧研究”部分讨论日本戏剧家池田大伍的研究 、抄本《楚昭公疏者下船》的版本及改编 、臧本《窦娥冤》的经典性 ;“戏曲音乐”部分讨论曲牌演变史下的南曲“伴随性曲牌”、湖南高腔剧种声腔源流研究、近代北方地区的高腔演剧、高腔进退与广州大棚戏声腔流变;“地方戏研究”部分讨论豫剧的“乡土化”与“普适化”、排场与粤剧行当体制的形成与转变、蒲州梆子旦角艺术的形成与审美创造;“民国戏曲”部分讨论1931年上海伶界戏剧改良话语权的重申与实践、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戏剧院商业同业公会与戏院业的发展;“当代戏曲”部分讨论戏曲剧目生产态势、“十七年”戏
一、丛书主旨。为读者提供可供阅读、欣赏、学习、演唱的中国西北地方戏剧唱段通俗唱词选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别的收藏和史料价值。二、历史久远。本书所收剧目遵循“详古略今”的编撰原则。三、一剧多本。所列入的唱段有来自于官方剧团的演出本,有来自于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有来自于乡间老艺人口口相传的记录本等。四、内容丰富。列入本书的唱段,反映了深刻而广泛的历史事件、忠奸斗争、民族风俗、因果报应、神鬼传说、惩恶扬善。五、行当齐全。列入本书的唱段生、旦、净、丑、俱有,读者各取所需。六、剧情简介。在每一剧目经典唱段前,都加以剧情简介。七、方言注解。对个别难懂的特殊方言和特有异体字,以脚注的形式加以注释说明。八、冠有头衔。本书已列入“甘肃文化艺术研究丛书”、“青少年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和“甘肃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发出的口号。它是国际化背景下自我个性的觉醒肯定,是对民族意识的再次认知,是对中国戏剧独特价值重新发现的喜悦流露和自信宣示。“国剧运动”背景复杂,人员错综,历来对其褒贬不一,笼统武断者多,客观公允者寡。本书梳理了该运动的历史评价,并以第一手资料《国剧运动》一书为起点,精心研读原典,重新去审读全书的精髓,还原人物群体所在的语境,体察作者个体的所思所言,跳出政治意识形态评判窠臼,融入对艺术本真与人性纯粹的理解,力图掘取痴迷戏剧的一批学人最早的戏剧愿望与戏剧实践。本文体察人物内心而不是俯视个人生命,既放在跨越世纪的历史坐标上,同时也横向比较或综合比较不同人物的精神际遇与人生情状,既把个体放在群体中扫描,又剖析群体中单个生命个体各自不同
《中外戏剧作品赏析》是为表演类专业开设的素质拓展课,也是专业基础课。本着高职教育“工(演)学结合”的办学特点,优先选取各艺术院校戏曲与戏剧专业的现行教学剧目作品,紧紧围绕一线教学需要,注重对人性、心灵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 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