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是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同人刊物。刊物以戏曲文物研究为特色,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本期共收录近期新戏曲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包括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
《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不是一部普通的名人图书。用姜昆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一些思考编撰成集。这部书关注的不是明星的活法而是明星的想法。本书由马季先生对相声的贡献和思考说开去,主
《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不是一部普通的名人图书。用姜昆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一些思考编撰成集。这部书关注的不是明星的活法而是明星的想法。本书由马季先生对相声的贡献和思考说开去,主
本书为作者于会泳(1925~1977)的遗稿,原稿完成于1957年,是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学生编写的曲艺音乐课教材。由于作者的手稿是写于五十年代,因此写作的风格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为了
新曲艺是传统曲艺形式与新的时代性内容相“碰撞”之后所生成的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尤其受到中国革命及其文艺工作的青睐,到“十七年”(1949—1966)时期 是得到大力发展。 本书以“十七年”新曲艺为中心,分别从历史演变、文艺方向与政策推动、文艺工作者参与、文体形态与创作理论建设以及传播方式与效果等几个层面探析与总结“人民文艺”普及实践的整体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借鉴与运用社会文化史、听觉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头性、文艺性、革命性与民族性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本书试图指出:在革命的视域中注重口头文艺,不仅因为它能够被革命主体即文盲与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所听懂与欣赏, 在于由于声音的在场性与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说话人)与读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在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 ,评弹已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有赖于行之有效的世代传承。《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通过回顾评弹传承机制在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变迁,从艺术本体演变与市场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评弹传承的因素,并以评弹传承为切入口,考察了近代江南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既是以全新视角考察苏州评弹的论著,也对其他曲艺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等均是我国北方也是天津曲坛的重要曲种。这些曲种的演唱者在曲艺之乡的天津可为群英荟萃,其中不乏大师泰斗,名家明星,新人新秀,且代有传人,五世同堂,流派纷呈。但是,在天津曲艺界(在全国也大致如此)专门研究探索鼓曲音乐规律的工作者却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很难适应鼓曲艺术的长远发展。因为说到底,鼓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鼓曲音乐的发展,鼓曲音乐声腔艺术对鼓曲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系列初探的推出为那些热爱鼓曲音乐却又不知从何入门的爱好者、探索者搭建了一个步人鼓曲音乐的台阶,为鼓曲音乐声腔艺术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萧作如先生把他的这套系列著作定位为“初探”。“初探”之名固然是萧作如先生的谦逊使然,但也客观地表达了作
暂无内容简介。。。。。。
《浙江戏曲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分析了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以及戏曲艺术变革和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情况。《浙江戏曲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出版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有实际价值,对建构融入新兴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普及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这本《中等戏曲教育实践探索》从筹划到出版,历经一年时间。我们希望此书能为更多从事中等戏曲艺术教育的读者服务,大家共同实践、探索戏曲教育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关注中等戏曲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的继承与发展。 此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国戏曲学院杜长胜院长、张帆书记、巴图副院长以及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王立军副主任的大力支持。感谢我校各位编委会同仁们,在做好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完成稿件的编审工作。 《中等戏曲教育实践探索》问世了,望读者指正。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