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本书的重心在于中国古代戏曲观研究。它以中国古代戏曲学文献为依据,以 何谓戏曲 (本质、本源论)和 戏曲何为 (功能、作用论)为焦点,在诗学与戏论两个层面上,梳理中国古代戏曲观的历史变迁,力求描绘出一幅从两汉到晚清的 古代戏曲观 图谱。全书由导论、余论和八个章节构成, 已入选后期资助,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板俊荣、张仲樵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很好详尽的梳理考辨,对它们与词、曲及其与各种戏曲的关系,一一做了归纳分析。每一个曲调下均附录了一种或数种工尺谱。该书的出版,对戏曲、词曲、民间文学等的研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书全面记述了享誉江浙沪的评弹双档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的家庭环境、学艺生涯、艺术成就、坎坷经历以及晚年努力发扬和传承 张调 艺术,坚持为听众演出,直到生命*后一刻的感人事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两位艺术家曲折而辉煌一生。同时,作者采用了访谈、口述、报刊、档案等多种资料,充分深入挖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张氏昆仲精彩的一生,对于了解中国近代评弹历史也有价值。
本书亮点: 一、是清代宫廷专门为慈禧皇太后绘制的册页(内府奉旨作画),乃专属慈禧太后的 御赏物 。 二、庚子国变(1900年)至溥仪出宫之间秘密流出,据朱家溍、傅惜华先生回忆,乃齐如山先生庚子年随德国兵进皇宫,于浩劫中幸得。张张美轮美奂的手绘戏画几百幅,均为首次面世,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均难以估量。 三、名曰图书实乃 文物 ,2016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微信号:zgxjcbs 网址:www.theatrebook.cn)首次结集限量出品600套。 四、是藏书家、戏剧专家、海外汉学家、重量图书馆愿收藏之物,亦是馈赠高级领导的精美礼物(精美的装帧、进口的纸张、多道手工制作保证了本书的高品质)。 五、本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故定价较低(一函三册 1380.00元),前100名订购者可享受七折优惠。
《评弹情缘》记录了作者殷德泉一生与苏州评弹事业割舍不断的情缘。从少年时代喜爱评弹,工作后主持电视书场,在与各流派各名家的交往中,深入地研究评弹,于评弹艺人和普通听众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评弹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三大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三大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相声的有限元》适合相声从业人员,爱好者,业余演员及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及与有限元理论相关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阅读。
《欢乐开怀》作品集收录了本次大赛的全部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参赛作品,其中不乏民警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作品,更有名家专业指导创作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涌现出了许多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公安生活、讴歌民警牺牲奉献、彰显和谐警民关系的好作品,展现了公安机关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事件中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忠诚本色和崇高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人民警察火热的战斗生活。例如,小品《一付三脚架》、《今夜有雨》和相声《奥运行动》、《我和它的故事》等作品,形象地再现了奥运安保工作中民警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小品《沟通》、《印象》、《马寨警务室》等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区警务室的点滴故事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小品《
编入这本书里的作品,都是从参赛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公安民警自编、自导、自演,也有的由各地公安机关邀请社会专家参与创作和编写,参加演出的演员均为公安机关在编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官兵。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艺术地反映了公安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练兵”、“大接访”等活动的成果,讴歌了公安战线火热的战斗生活,弘扬了公安民警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作品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既有形式活泼的小品,也有对白精彩的相声;既有轻松活泼的喜剧,也有发人深思的悲剧;既有公安工作的严肃紧张,也有民警生活的喜怒哀乐;既有令人捧腹的滑稽之作,也有催人泪下的感人章节。小品《片儿警的一天》、《百变神探》等一批优秀节目以其较强的思
暂无
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本书是两代著作者历经69年对中国民间俗曲曲牌、曲词、曲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以代表性曲牌为章目,考释该曲牌的曲格和词格,再根据国内外现存的所有工尺谱材料,将其考译成线谱,使读者领略到明清以至宋元时期这些曲调的唱腔,终完成具有史料、学术及艺术价值的著作。本书中所涉曲谱是*限度上对宋元明清古代唱法的复原;书后附录的CD光盘,是相关内容的音声资料,弥足珍贵。本出版成果堪称“中国民间俗曲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考
这套教程的发起和编写过程,中国音协的文件中有概括的叙述。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作为编委之一,在专业上和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套教材由于内容广泛,构思新颖,编写的难度很大。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是由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多位专家和老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年过七旬的我国资深视唱练耳专家熊克炎、许敬行两位先生亲自主持并参加修改、撰写。编写过程中经历了虎年春节,两位先生和四位分级主编侯孟玲、洪月华、范建明、许清以及参加编写的姜夔、黄依丽、谢秀珍、张建林老师在春节期间都没有得到很好休息。特别是熊克炎先生和洪月华、侯孟玲老师在春节前由于赶 教材相继病倒,使我心中惶恐万分,深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中国音协的地位和力量都有限,未能给各位专家和老师提供应有的比较好的工作条
北方曲艺音乐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还因其强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相当一段时期为颇具影响力的教化工具。本项目作者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整理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大鼓、河南坠子等五种耳熟能详的北方曲艺音乐,从每个曲种的起源沿革谈起,详尽地剖析了每个曲种的唱腔构成、板式连接规律、旋律特色、节奏特点、流派色彩及润腔技法,揭示了音乐声腔与鼓词、声腔与方言的内在联系,并对每个曲种的伴奏乐器乃至定弦、把位、演奏技巧以及曲种流派的代表性著名演员都作了介绍和理性的分析,让读者了解其传播价值、民俗价值、审美价值等。天津为北方曲艺之乡,本书作者在曲苑辛勤耕耘六十年多年,本项目为其多年经验的汇总,可作为北方曲艺曲种的普及型读物,亦可作为曲艺
燕乐二十八调 是一个中国式乐理表达系统,这一乐学逻辑结构产生于晚唐,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化、逻辑化力量,并在民间的音乐实践中不断被调适,万变不离其宗地隐形传承下来。从传统中找出早已存在的这一逻辑理论并继承和发展,是本书的主旨。作者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提供了一份经过互校合参而不同于杨荫浏、阴法鲁二先生的姜白石词乐译普。
Array
本书以梁厚民口述,张文娟整理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梁厚民自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快板艺术大师一生执着艺术,为自己热爱的快板书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并且还首次讲述了与其夫人李如玲相濡以沫的生活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篇梁厚民的自序,并有两位梁厚民的好友朱光斗和李立山为本书做的序。正文有五个部分。*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童年在故乡出生到大学后求师李润杰未果。第二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事快板书艺术的历程并讲述了其中的苦与甜。第三部分讲述了梁厚民在表演和创作过程中的成就和收获。第四部分梁厚民分享了其在生活中与夫人、与徒弟、与朋友的趣事。第五部分这位快板书大师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进行了总结记录,谈到了包括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等。
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