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战略变革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变革指导框架。随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趋严,资源型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变革需求,本书聚焦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探讨其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逻辑演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本书发现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与战略变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环境动态性和管理自主权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通过组织学习和创新演化出新的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变革,摆脱路径依赖,获得竞争优势。本书研究昆明钢铁、瓮福集团等四家西部资源型企业,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企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产物,数字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全面的视角量化西部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差异,以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还计算了中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城市竞争力指数。最后,通过梳理重点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案例,本文试图探索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的结果为全国各城市提高数字金融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西部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积极行动的同时,对于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了为在新时期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探索出战略实施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路子,中共中央党校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组织成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状况和问题研究”课题组,旨在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加强对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该书将中国西部发展战略作为研究主题,采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演绎推理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将中国西部作为发展战略的特殊对象的研究,探讨了保障西部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和财政制度,通过增长诊断确定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分析主要因素和战略选择,并针对硬约束。对西部发展战略及路径进行政策设计。
“西部”是个特定的概念,既包括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其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的2个自治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的产业发展必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的成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种类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这里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甚便利,教育事业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总之,这里是一块富饶而贫脊、美丽而苍凉的地方。正是神往于此,我们产生了系统研究它的强烈愿望。在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策略保障研究》成果出版及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改革对策”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我们成功申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在研究这一课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是充满了激情的,希望能探索出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