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是英国法理学家杰里米 边沁创作的法学著作,1789年首次出版。开篇即介绍了作者的功利主义思想,并将伦理与立法原则相联系,力求找到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平衡点。边沁将功利主义思想贯穿全书,声称 功利原理是本书的基石 。他认为,人性的规律就是追求快乐、躲避痛苦,而快乐指的就是 功利 。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边沁构思的一部讨论立法原则的著作的导论。提出要依据人行为的效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政府的主要活动是立法,立法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增进人们的幸福。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提出了惩罚的原则,即犯罪者由于受惩罚而遭受的损失必须大于他通过犯罪行为所获取的利益。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我国宪法制度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起经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中国社会自1949年之后经历了剧烈转型,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行 八二宪法 文本屡经修改,其文本的背景与制定时也完全不同,同样的条款在变迁的社会情势下,规范意涵自然大不相同。对 八二宪法 的解释需进行历史、文本与现实的三重融合:一方面,需回到历史,对宪法规范的原初含义进行原旨主义的解读;另一方面,需关切社会现实的变化。这就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将历史的视域与当下的视域融合到一起,在 宪法变迁 的视角下,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转型的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对现行《宪法》进行解释。需要有一种理论,能够兼顾宪法的相对恒定性与动态生长性,从而具有回应社会变迁的能力,这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一种 以宪法变迁为基础的宪法教义学 和 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就成为转型中国宪法理论构建
《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公共卫生法体系性著作,对公共卫生法给出了权威、全面、深刻的勾勒。三位来自英国公共卫生法领域的杰出学者,系统描述了当代公共卫生的立法、公共政策、司法判决和公共卫生实践,勾连法律、规制、治理与伦理,以及国内卫生法与全球卫生法,从哲学层面阐释了公共卫生法的理论,从历史层面回溯了公共卫生漫长的立法与规制史,从法律和公共政策层面探讨了行政规制、自我规制与治理,从法学多学科视角出发,考察了私法、公法、刑法及国际法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公共卫生法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本书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提供全面的宪法知识解读,采用彩图场景加法条的立体阐述模式,有利于读者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迅速了解中国宪法知识。 第二版主要修订如下: 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法治思想被确定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本次修订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帮助读者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义,理解宪法的重要意义。本次修订还增加了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等重要知识点,完整全面地介绍公民应知应会的宪法知识。 在结构方面,本次修订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文本,分 序言和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来系统介绍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此外,结合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成就、新发展,对部分内容进
美国的政客和美国人民,当然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常常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民主国家,但本书却以一个外国人独有的视角,揭示出美国民主制度内在的种种吊诡和悖论 这些都是美国人 灯下黑 常常看不见的: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实际是非常不民主的。本书写道,一方面,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强调政治体制要能确保谨慎、协商,制衡以及三权分立 在这样一个制度中, 人民 被赋予非常有限的角色。另一方面,很多的激进民主派则坚持要由 人民 而且只能是 人民 来统治国家。结果就形成一个内部充满矛盾至今仍纠缠不清的政治体制:非由选举产生且无须政治问责的法院的法官大人们却常常以法律的名义行使终的政治决定权;对人民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则有诸多严苛的限制。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 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打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基石”。
十年多前作者《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 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出版后,引起宪法乃至理论法学界极大关注,学界开始转向热议法学方法论问题。本书带给中国宪法理论研究的反思是深刻的、意义悠长的。就中国而言,宪法学方法论一直是需要探讨下去的,因此,本书再版的意义突出。本书市场已经断货,目前电子本除斥网络。我馆应该尽快出版纸本,弥补市场空缺,占领正版市场。
.
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然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因为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是它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本书书名为《完法权利解读》,无疑是继2007年出版的《宪法原理解读》一书后作者对宪法学问题进一步探讨的记录。所不同的是这本书重点探讨的是宪法权利,虽然其中也包括许多宪法原理性的东西,因为宪法权利本身就有很强的理论性,宪法原理和宪法权利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相通的。 书中包括了: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劳动权等内容。
《宪法学教学案例研析》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与《宪法学》一书的顺序相对应,尽可能每部分中都能有相应的案例或相关的事件介绍及其评析;第二,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没有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案例”,而将一些对理解宪法特别有意义的历史的和当代的事件也作为案例加以评析介绍;第三,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注意加强了与公安机关有密切关系的案例的分量;第四,在评析部分,我们尽可能提纲挈领地罗列了要点,以便学生能迅速掌握案例。
本书是作者在对法律硕士和本科生讲授宪法、公民权利和人权法课程基础上所著的宪法基本权利的学术性教科书。 作者在现有学术传承的基础上,从宪法基本权利j及人权法的学说原理、立法例和案例(事例)具体应用的三维结合对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进行分析。其中对生命权、平等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信息自由、婚姻自由、儿童权利、文化权利等研究方面体现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成果;在立法例上对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宪法、国际人权公约和中国近代以来的立宪例作了全面的梳理;在案例上收集了近年来影响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典型基本权利案例或事例,其中十多起案例均为本书作者代理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宪法平等、自由与反歧视公益诉讼。 本书体例新颖,结构清晰,文字简洁,资料翔实,应用性强,具有较
本书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出发,以劳动权宪法规范为基点,以演绎和归纳为基本手段,运用规范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将基本权利的基础理论具体运用到作为宪法权利的劳动权领域,研究了其主体、效力以及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冲突与竞合等问题,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为宪法权利的劳动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
中国宪法学的范畴问题和宪法学方法论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两大热点。以之为主题的“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缘起于韩大元教授、胡锦光教授、林来梵教授等诸多宪法学者对于促进中国宪法学研究基础共识的共同期待。自2004年首届会议举办以来,已历经五届。该阶段的会议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宪法学的范畴问题与方法问题的发展,并在该领域涌现出了诸多有较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受到广大宪法学者乃至法理与各部门法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使更多学者能分享会议成果,与会学者达成共识:选择会议论文中的精华部分,连同每届会议的综述与录音整理,集结出版。
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将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因此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些是他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本书重点立足于《深化改革决定》及《依法治国决定》中的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及 四五 改革纲要,结合作者从2003年开始参与司法改革的经历,就司法改革的理念、方法论、重大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既可以为广大读者学习理解把握《决定》精神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为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研究若干司法制度重大改革举措提供手素材,还可以为从事司法改革工作者提供借鉴。
《宪法》(宣誓本),又分为手按文本和手持文本。手按文本的开本采用大开本设计方案,美观大方。手按的方式更多是对单个人进行,材料选用了更加柔韧的材质,耐用耐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还增加了盲文设计,体现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内文采用较大文字字号并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版作为文本,并精心设计了可收藏留念的页面。从内容到形式都保证了宪法宣誓文本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陈雅丽的《豁免权研究——基于宪法的视域》欲在梳理国内和国外对豁免权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考察现有的国家元首、国会议员、法官豁免制度的前提下,归纳、总结和创造出豁免权的一般基础理论,并通过介绍和比较美国、德国和法国的豁免制度,使人们对宪法视域中的国家元首、民意代表和法官的豁免制度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对豁免权在我国的建立或完善提出具体构想。本书可谓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理论意义。
本书主要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研究宪法权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保障的问题。与传统的宪法权利研究不同的是,本书突破了从人的道德权利出发来论证宪法权利的理论基础,以及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宪法权利理论基础的固有范围,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宪法权利理论基础,将宪法权利视为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或公共品,宪法权利实现的保障性取决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品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研究了公共服务理念在具体宪法权利中的表现与实现问题,试图论证公共服务理念作为宪法权利理论基础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正当性。 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本书属于宪法学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本书的研究引入了公共服务理念作为宪法权利的理论基础,丰富
学术界长期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所以,在宪法中,将民族关系涵盖在社会关系之中不予表述与规范。笔者论证了宪法应当表述与规范民族事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另外,从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出发,对宪法实际上是什么进行描述性的认识,同样可以体认到宪法是规定公民、民族、国家,主权、民主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事项的载体。通过对宪法文本的比较,笔者发现,构建了主权民族的国家和未构建主权民族的国家对民族范畴的宪法表达与规范。后笔者就我国自身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展开和论证,提倡将中华民族的概念入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