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 不等于不 、 寻衅滋事 、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本书不仅启蒙读者的法律思维与维权观念,更可以帮助理解刑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刑法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刑法罗盘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 者 罗翔著 出版时间 20200901 I S B N 9787521612608 定价 49 开 本 32开 130*185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33 (千字) 页 数 读者范围 内容简介
任志中编著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废除死刑、严格限制死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虽然我国在死刑立法上对此潮流给予的关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死刑适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用好死刑,防止死刑的滥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死刑适用问题研究》立足于外的死刑研究成果,以刑罚基本理论为基石,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对死刑存废问题、中国死刑存在价值、死刑政策、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问题以及若干死刑适用具体问题逐一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中国保留死刑有其合理性,但是应当确立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通过司法途径严格限制死刑适用,即从严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以等价报应的公正观为底线,大力减少死刑的适用。此外,本书针对如何掌握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标准
刑事正义是一个国家的底线正义,而刑辩律师正是底线正义最有力的维护者,“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亦为刑辩律师之天职。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刑事辩护制度和刑辩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涉足刑事辩护的青年律师、实习律师甚至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法科学生而言,他们急需打好刑法和刑诉法的基础,为今后的刑事辩护工作做好准备。相对于辩护技巧的那些“术”来说,刑法与刑诉法基础的这些“道”,对于初学刑辩者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初阶刑辩律师或有志于从事刑辩的法科学生的刑诉法基础图书。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作,由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对该所全国各地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挑选出他们心目中对于刑事辩护而言最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是张明楷教授的代表作和自选集。作者广具影响力的作品颇多,因而在代表作领域选取及文章筛选上颇费心思。考虑到犯罪论是我国刑法理论近年来争论优选之领域,而且为刑法研究领域支柱之一,故作者仅围绕该领域精心萃选,并兼顾犯罪论各个具体方面,如犯罪论体系、构成要件、客观归责理论、违法性、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罪过形式的确定、具体方法错误、期待可能性、中止犯、共同犯罪等,共十三篇。作者又撰万字序言,说明各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筛选的标准等,从而审视自身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全书虽为各独立文章,却始终围绕作者的学术中心思想展开——以违法(不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即两阶层体系);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
陈如所著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治理》基于南京市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大量实证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以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治理》在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特征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框架,评估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模式的特征与缺陷,提出并构建了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机制,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无
提高监狱的矫正功能是我国刑罚执行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监狱行刑理论与实务探索》以理论探讨、实务探索和经验交流的方式展现了在践行“首要标准”,实现监狱行刑工作侧重点转移的时代背景下,学者、司法工作人员、监狱警察对监狱行刑主题的研究,反映了在监狱工作中对改进监狱行刑矫正效果的路径探求,对服刑人员改造模式的分析和批判。
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采取传统的本体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部分编排,分论部分主要依据刑法典分则的十大罪章分章阐述各个具体犯罪。
《刑法论丛》第42卷共载论文23篇,秉承本论丛业已习惯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犯罪学与刑事政策等刑法学诸多领域。本卷特设“反腐败专栏”,收录了6篇文章。
《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文库》,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刑法学教授组成编委会,负责编辑出版事宜,以每年答辩的弄法学博士论文为选题范围,审慎选择其中的博士论文逐年编辑出版。希望我们的刑法学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使这套文库不断有著作问世。 本书是由刑法是由刑法学基金资助,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下出版的。刑法学基金是关心我校刑法学发展的校校外有识之士与刑法教研室的老师捐款成立的。没有这些同志的资助和出版社的支持,就没有这套文库的出版。对于他们的贡献,我们会铭记于心,永志不忘。
《人性与犯罪研究》共分为三编,在编“人性与犯罪的本体研究”中,作者对人性和犯罪两个争议很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人性与犯罪的内在联系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人性与犯罪起源、人性与犯罪进化、人性与犯罪根源进行了全面论述,论证了人性与犯罪的关系。其中阐述了不少独到的理论观点,如犯罪随着人性的起源而发生,随着人性的进化而进化。犯罪行为起源的根本动因在于人性的异化,而人性异化的逻辑前提是人性恶。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当然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即社会基本矛盾,但犯罪作为人自身的一种行为,它的产生还有其人性根源,就是人性自身的利己、自私,或日利己主义。由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对犯罪发生来说,人性根源比社会根源有更根本的意义,理应给予关注。当然,这
本书秉承以往的编辑传统,精选了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06至2007年度向国家法治领导机关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及其他对刑事法制建设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共设9个专题,收录刑事发展研究报告31篇,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本年度研究成果精品的荟萃。
《法律司法解释判例小全书:刑事 法律·司法解释·判例小全书》特色:详尽的主题法规案例索引是本书的特色。对于刑法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与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立案与管辖、辩护与代理、审判程序等72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通过该索引查找到相应的法规条文和典型判例,及其在本书中的页码。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编著的《刑事法律规范集成典型案例与疑难精解》收录法律文件全面、实用。本书根据司法实务的需要,分为刑事实体篇和刑事程序篇两大部分。在刑事实体篇中,结合刑法罪名适用,分为综合、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14项专题;在刑事程序篇中,结合刑事司法程序先后顺序及部门分工,分为综合、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司法鉴定等16项专题。在每个专题部分中,按照法律效力层级收录了现行有效、实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请示答复,便于读者进行查阅。此外,本书以脚注的方式解释法律条文之间的适用关系及相关难点,便于读者对重点法条进行理解。
全书体例编排共分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犯罪学、英文四编。总分则章节内容设置主要参考高铭暄、马克昌教授主编的《刑法学》,共三十章,其中总则部分十九章,分则部分十一章。 犯罪学章节内容设置主要参照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教授主编的《犯罪学教程》,共设五章即《教程》中的五编,除其中编的“绪论”改为“导论”外,其余皆与《教程》编之命题一致。“类型犯罪论”除了《教程》所列举的十三种类型外,还增加了六程类型犯罪。
赵秉志主编的《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共载文22篇,秉承本论丛业已惯承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国际刑法掌、区际刑法学、犯罪学等刑事法学诸多领域。 《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特设“刑法修改完善专栏”,收录文章3篇。赵秉志等的“中国刑法的修改完善论纲”一文从一般问题、刑法典总则问题和刑法典分则问题三个方面对刑法的修改与完善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使刑法立法更加科学、完备,并对社会发展具有更长久的适应性。黄华生、胡勇的“论诽谤罪的滥用及其免责条款的增设”一文指出我国刑法中的诽谤罪条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屡屡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立法上诽谤罪免责条款的缺失,我国有必要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设
本书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各国恐怖主义犯罪.尤其是“9·11恐怖事件后的立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作者列选了目前国外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所存在的三种模式.并从国际和双重视野对其进行了评判然后又分别从刑事实体立法、刑事程序立法以及非刑事立法三个方面遂一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前景是,立法模式应该在结合式复合立法模式的基础上有所革新,进一步2完善事实体与程序立法,拓展和丰富非刑事立法的内容。
《刑法学的新动向》(首卷.2004年卷),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刑法学专家、学者与学习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本书所采用的独特的学术研究、整理模式也迅速为学界同仁所接受,成为大家研究与学习刑法学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收到读者以各种方式所表达出的对《刑法学的新动向》编写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完善建议,这对我们改进《刑法学的新动向》(2005年卷)的编写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刑法学的新动向》(2005年卷)分38个专题对2005年度发表的2200余篇刑法学论文和出版的近200部刑法学著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细致的总结与整理。
本书紧紧抓住德国刑法学的理论方向,对如何做到形式明确进行探究,将其定位于事实内容、规范形式,即规范事实。作者同时对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客观归责理论进行了评论,并对不同学者的论述进行了评价,试图对犯罪事实体系的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并试图建构罪刑法定的事实明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