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武编著的《犯罪心理学(第2版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该学科研究体系内的全部内容,主题突出、内容翔实。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多来自现实生活,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刑事错案评析》中汇集的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强奸罪等罪名的48个错案案例,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生,且经过法院一审判决有罪后该有罪判决又被推翻的刑事案件。这48个错案的案情是复杂的、情景化的,反映的致错因素也是多样的,既可能是刑事诉讼主体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刑事诉讼制度方面的问题,甚至可能隐含着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但无论是导致刑事错案的主体因素,还是环境因素,*终都要通过证据来影响案件的处理决定。因此,导致刑事错案的证据因素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这48个错案案例无一不蕴涵着*国刑事证据制度亟待改革或完善的诸多问题,有的反映了侦查人员在取证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反映了诉讼双方在举证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反映了诉讼双方在质证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反映了审判人员在认证环节存在的问题,还有
到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地研究行刑基本理论问题的专著在我国非常之少。本书的作者曾作为司法部重大项目“监狱体制改革研究”和“改革和完善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见证了我国监狱体制和社区矫正的改革历程,并为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此书正是作者对长期专门从事的刑罚执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本书中作者运用思辨、对比、归纳、演绎、历史考察、实证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刑罚执行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如行刑的价值、目的和手段等)进行了多维的检视,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行刑三大价值论”、“行刑目的二元论”、“罪犯综合改造论”等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作者还对监狱行刑和社区矫正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社区矫正的性质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研究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环境刑法的预防转向及其法治限度问题。重点关注以下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我国当前环境犯罪刑事规制的立场选择问题 预防刑法还是传统刑法;第二,环境犯罪的法治限度问题 如何在理论、立法与司法这三个层面通过指导原则与具体措施,对环境犯罪的立法体例、类型设定、侵害法益、行为特征、主客观归责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制,以防范这种预防转向对法治国根基的解构,实现保护法益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国际民事诉讼法管辖权是解决国际民商事纠纷的前提,也是维护国际民商事交往良好秩序的重要保障。本书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管辖权问题进行论述: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基本概念、内涵;着重挑出管辖权的争议问题,如协议管辖、网络环境下的管辖权、推定管辖、平行诉讼的问题、不方便法院原则以及禁诉令,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妥善解决管辖权冲突的合理途径;特别就涉外离婚管辖权进行专章分析,力求推动国家在填补涉外离婚法律关系的立法空白的进程,为我国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制定提出合理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分别属于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本书将我国现行刑法及其全部修正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关于刑法确定罪名的全部规定以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作了统一辑成,汇于一书,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刑法与全部刑法修正案条文辑成。我国的现行刑法由1997年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和八个刑法修正案构成,由于上述文本各自分离,使已经修订过的法条内容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文本之中。为了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刑法有关条文,本书严格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告的上述法律文本对现行刑法条款进行了编辑合成。本书还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论坛采取各校联动机制,各校刑法学研究带头人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刘明祥教授与曲新久教授是论坛的召集人,梁根林教授作为"杨春洗教授法学教育与研究基金"的代表负责总协调。论坛旨在通过组织各校刑法学者在刑法学重大问题、基本立场上展开对话、争论和交流,不断地推进中国刑法学术的发展,并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四校法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带来学术上的盛宴。该论坛还吸引了不少国外知名学者参与。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三卷):刑事政策与刑法变迁》为该论坛部分交流成果的结集出版之一,主要讨论了刑法总论的核心问题:体系构造与犯罪构成。张明楷、陈兴良、刘明祥、冯军等国内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分别贡献了自己在犯罪实体、犯罪构成要件学说的发展、犯罪体系、责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也针
本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基于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论根据、时代精神、内在要求及实施条件的深刻解读,针对刑事司法和立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实现犯罪的良性控制这一超规范视角,对我国的刑法改革进行了系统探讨。全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扣新中国刑事政策的发展脉络和刑法变革的世界趋势,着力探讨了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理性司法和良性立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以期中国刑法回归本位,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惩恶扬善、增进安宁的作用。 刑法作为承载和实现刑事政策价值与目标追求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总是随着刑事政策的发展而不断调校着自己的变化轨迹。一部刑法史也就是在科学的反犯罪对策观指导下逐渐走向理性定位的历史。
《我与刑法七十年》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国zu1高学府,走向zu1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指导案例】 朱晓东故意杀人案[第1367号] --对有证据指向是预谋杀人但被告人否认的,如何审查判断证据 黄金章诈骗案[第1372号] --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万春禄虚假诉讼案[第1379号] --隐瞒真相行为能否构成虚假诉讼罪及如何确定虚假诉讼罪的既遂标准 解景芳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第1383号] --如何准确把握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 【立法、司法规范】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海关总署 关于印发《打击非设关地成品油走私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打击非设关地成品油走私专
《刑事错案:症结与对策》由于刑事案件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诉讼过程中要想完全避免错案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有刑事诉讼,就有刑事错案。然而,什么是刑事错案?导致刑事错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面对错案频繁的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预防?刑事错案发生后,对于办了错案的刑事司法人员该如何追究他们的责任?对刑事错案的受害人,国家应当给予怎样的赔偿?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然而,刑事错案绝非一个纯理论问题,对上述问题研究的混沌状态必然导致司法实践部门在应对刑事错案时的力不从心和应对乏力。鉴于此,笔者在充分占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刑事错案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指导案例】 圣德 阿美 强走私毒品案[第1193号] --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零口供"走私毒品案 张成建等贩卖毒品案[第1194号] --贩卖毒品案件中上下家的罪责区分及死刑适用 李智豪抢劫案[第1201号] --抢夺车辆后被对方GPS追踪、拦截而持枪威胁的,能否转化为抢劫罪 赵宏铃等盗窃案[第1202号] --非法侵入景点检售票系统修改门票数据获取门票收益的行为如何定性 龙某某拒不执行判决案[第1204号] --如何理解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的"有能力执行" 【立法、司法规范】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专题论坛】 我
本丛书主要收录刑事审判、纪检监察和惩治违法违纪等方面的法律文件与解读,以及司法工作中的热点与疑难问题研究、新类型疑难案例选评、法律适用问题解答等内容。通过对 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重要地方性法规进行同步动态解读,为广大读者学习理解 法律规范,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文件,提供了一个 、多层面的高速信息平台。 本辑重点收录了 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海警局执法部联合印发的《办理海上涉砂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及其相关答记者问、解读《全国法院 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及防范金融投资诈骗典型案例等。
熊云武编著的《犯罪心理学(第2版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该学科研究体系内的全部内容,主题突出、内容翔实。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多来自现实生活,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涉众型犯罪研究》为目前刑事法领域靠前部系统研究涉众型犯罪的著作,分为“涉众型犯罪认识论”、“涉众型犯罪规制论”、“涉众型犯罪治理论”三篇共十章。 本书上篇为认识论部分,中篇为规制论部分,下篇为治理论部分,作为刑事法领域的课题,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由刑而观”,但绝不“唯刑而论”的主张,即强调:围绕主题主线,以治理论为切入点,整合社会综合措施惩治和预防涉众型犯罪。
《刑法罪名精释》(第二版)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于2002年3月和2003年8月公布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两个“补充规定”,从罪名到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经修订,《合同法最新文本样式(上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对两个“补充规定”根据全国人民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4个刑法修正案确定新增设的9个罪名,加上原有的413个罪名共422个罪名全部进行了研究、撰写;修改的23个罪名也逐一进行了改写,并坚持新罪,常用的罪,修改的罪重点写。二是阐明立法的基本精神。凡涉及适用《决定》、刑法修正案和立法解释条文的,都阐明了立法的背景。三是实用
余丰泳著的《刑法的好奇心》共分四部分, 部分,温故:罪名检视。主要涉及三种 常见的犯罪即侵犯财产、性、人身权利的犯罪涉及到的罪名,在犯罪构成和教义法学之外,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解读。温故的故也就是指这些常见罪名,从 常见的罪名里尽量发觉有意思的东西。第二部分,知新:刑案远眺。主要以某些 或经典刑案为讨论起点,如科林斯案、肯尼迪家族人员涉嫌 案、辛普森案、朱令案等,也包括虚构的小说《水浒传》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由这些案例来延伸话题,涉及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如概率论、法医学等,体现知新的新。 第三部分,切问:书影之余。主要是法律电影、书籍的阅读观感,也涉及到对影视中案例的分析,尽可能地从中挖掘一些问题,体现切问之问。 第四部分,近思:刑律所及。这部分 多的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