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专题研究》将刑法分则中最为重要的28个罪名进行学术上的解读,对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等,按照四要件的理论基础,对各犯罪进行分解,并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各罪名的发展和疑难点,对于研究人员进行分则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丛书是一套集合刑法中重要罪名的典型案例之“诉”、“辩”、“审”、“评”四方面内容的实务指导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妨害司法罪》作为其中之一,对有关妨害司法罪的基本理论及司法认定要点做了精辟的阐述
近年来,笔者应邀赴省和一些地、市检察机关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授自侦业务课,虽然不太系统,但不少同行和省院政治部的同志都认为课程在目前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研究和侦查对策方面,从观点、经验、技巧到可操作性等,都有一些可取的独到之处。授课之余,同行们提出:“你是否应把近来的讲稿再做系统整理,形成体例、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书稿?”凑巧,不久前和省检察官学院的一位领导闲谈中,他邀我编写一部自侦教材。基于此,笔者继《慎——反腐档案》一书落笔之后,从不同角度就职务犯罪的成因和查处此类案件的侦查技能方面,结合新近本人授课所讲的内容,以及对新时期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的思考,编写了《缜——职务犯罪与侦查对策》一书。 本书主要联系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侦查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本人曾从事自侦工作二十
1.突出企业家的特定身份和角色,专以董事长、总经理为对象不同企业家或公司高管的法律地位不同,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同,其承受的法律也不相同,法律的防范和应对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内容。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企业家的主要代表,也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的法律与董事长和总经理个人的法律直接融合,密不可分。企业的法律往往也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遭遇法律,往往也会直接连累,甚至摧毁其投资或管理的企业。抓住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法律也就抓住了企业法律的关键,挽救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可能也就保住和挽救了一个企业。2.不只解决企业家法律的防范,更重视企业家法律的应对和化解由于我国特殊的法治环境,违法行为在企业和企业家中相当普遍,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必然性,一个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几乎不可能与违法行为完全切割,
本书主要对结果加重犯的基本原理和认定规则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挖掘,并借助相关案例的分析,从而为我国结果加重犯的理论研究找到新的视角和观点。
刘树德同志收集近50个涉及牵连犯的案例,围绕牵连犯的各个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从司法实践中引申出牵连犯的理论问题,并结合有关案例加以阐述。这是一种应用型的法理研究,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有关牵连犯的疑难问题是十分见效的。 二是对与牵连犯相关的罪数表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本书中,刘树德同志围绕着牵连犯,但又不局限于牵连犯,而是对一些与牵连犯相关的罪数形态都予以展开论述。书中涉及复合犯、结合犯、包容犯、结果加重犯、兼容犯、目的犯、吸收犯、转化犯等诸多犯罪形态。
《国家赔偿办案指南(案例专辑?2015年第4辑?总第14辑)》在国家赔偿研究基础上,增加国家司法救助、国家责任研究专题,以专辑或专题栏目的形式,覆盖国家赔偿、国家司法救助和国家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规范与案例指导,调研实证与比较研究等。每辑25万字左右,对各级各部门国家赔偿、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从事国家赔偿、国家司法救助、国家责任研究的的专家学者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国家赔偿办案指南(案例专辑?2015年第4辑?总第14辑)》是其中的“案例专辑2015年第4辑总第14辑”,由陶凯元、柯汉民主编《国家赔偿办案指南(案例专辑?2015年第4辑?总第14辑)》。《陈伟国、刘钱德申请桐庐县**局违法刑事拘留赔偿案》《林碧莲申请龙岩市新罗区****违法司法拘留赔偿案》《卜新光申请刑事违法追缴赔偿案》等。
无救济则无权利。律师辩护是刑事诉讼法这一“小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被称为律师伪证罪的《刑法》第306条,则被比喻为悬在辩护律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多数人认为它对辩护制度的发展产生极大阻碍,特别是会对律师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造成极大阻碍。前几年著名的李庄案件将这一争论再次聚焦。 2012年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对律师伪证罪的追诉同避和律师保密权制度,但还存在诸多缺陷。据此,《华东政法大学校庆六十周年纪念文丛: 第306条相关问题研究·以律师伪证罪为核心》对该条有关的实体问题、程序问题以及证据问题等内容进行洋细分析、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建议。
顾肖荣主编的《经济刑法(14)》分为经济刑法总论、金融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经济刑法实务、财务类经济犯罪五大部分,对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犯罪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具体分析,其中《上海浦东新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国有医院工作人员“拉统方” 收受财务志刑法定性》、《社保卡类、财产犯罪疑难问题研究》等文章作者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