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仅五星
  • 10-20元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4折4折-5折5折-6折6折以上
筛选:
    • 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
    •   ( 126 条评论 )
    • (澳)苏通 著,赵赤 译 /2012-08-0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新颖的题材结构以及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从题材结构上看,本书以《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为书名,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理论。涉及方法结构、社会预防、环境预防以及犯罪预防评估等主要内客;第二部分为实践,涉及犯罪预防从理论到政策、公共场所的犯罪预防、如何应对社会失调以及犯罪预防的前景展望等主要内容。此外,本书中诸多部分均有针对典型性案例或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条理性概括的分析评述。从上可见,本书不但结构新颖、重点突出,而且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突出特点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理论水平以及对实践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界参考借鉴的可行性。其次,亚当·苏通等专著的《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内

    • ¥11.7 ¥26 折扣:4.5折
    • 犯罪既遂问题研究(京师刑事法文库)(京师刑事法文库(42))
    •   ( 105 条评论 )
    • 徐光华 著 /2009-05-0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根据犯罪进展的不同区分犯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在此基础上区别量刑,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当然要求。但何谓犯罪既遂、其标准是什么,并不是刑法理论与实践中已经明确了的问题。 本文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完成并非犯罪人的主观目的的实现,也非自然意义上的行为的完成,而是体现立法者立法意图的犯罪完成。第二部分,犯罪既遂的范围。第三部分,犯罪既遂的类型。该部分结合不同的犯罪类型,指出了犯罪完成的具体标志。第四部分,犯罪既遂与刑法相关问题。就犯罪既遂与刑法中的相关问题如结果加重犯、共同犯罪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 ¥18.3 ¥25 折扣:7.3折
    • 帮助犯研究/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文库
    •   ( 1 条评论 )
    • 刘凌梅 著 /2003-07-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刑法学是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科学。它既有深邃的理论,又与司法实践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刑法学的研究,一直为法学工作者所重视。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公布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刑法学论文和著作。80年代中期以后,几所法学院系招收了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给刑法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些博士生年轻有为,思想敏锐,功底扎实,研究深入,所撰博士论文,对刑法理论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度。一本一本的博士论文出版成书,使刑法学的研究生机勃勃,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 ¥10.1 ¥13.5 折扣:7.5折
    • 中国社会治安防控——犯罪学大百科全书
    •   ( 20 条评论 )
    • 金其高 著 /2004-07-01/ 中国方正出版社
    • 在重视人勺人关系的小国传统社会,自然不乏对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犯罪学的关注,中国法制史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与犯罪作斗争的历史。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性思维方式,致使三于多年的中国文明史一直没有将犯罪研究形成犯罪学。新中国成立后,犯罪学的名称在中国大陆消失了30年之久,“左”的一套使中国的犯罪学成为无人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的春天到来,犯罪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们由于起步晚,至门前研究水平还较低。迄今为止,犯罪学在中国,也包括在西方,对其作微观的、分散的、表面的研究较为普遍,然而对其作宏观的、系统的、深层的探讨却寥若晨星,真正大全式的研究更未形成、 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即犯罪问题的性质而言,犯罪是—种综合症,涉及国际、境外、国内,涉及历史、现实、未来,涉及社会、自然、

    • ¥17.3 ¥22 折扣:7.9折
    • 间接故意研究
    •   ( 38 条评论 )
    • 李兰英 著 /2006-06-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一部以间接故意为研究对象的刑法论著。作者综合运用比较方法、实证方法以及心理学分析方法对间接故意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广泛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紧密地结合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深入探讨了间接故意的本质、构造、判断标准以及在刑法典中存在范围等问题。提出了重新界定我国犯罪故意概念、以综合标准说判断间接故意成立、正确理解“ 意欲”内涵以及解读间接故意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分布规律等创新观点。是目前国内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间接故意问题的专著。

    • ¥13.4 ¥17 折扣:7.9折
    •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
    •   ( 43 条评论 )
    • 田思源 著 /2008-03-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的理论核心,是论证从“三方诉讼构造”到“四方诉讼构造”的理论转变;文章的写作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从犯罪的私人侵权性特征出发对传统犯罪观念的反思;二是对被害人的复仇与赔偿心理在刑事程序中的疏导与限制。从条线索出发,论述了被害人在公诉程序中的作用、检察官与被害人的关系、自诉程序对于被害人的意义以及赔偿对于被害人的重要性等;而从第二条线索来看,被害人复仇心理实现于公诉程序和自诉程序中,被害人获得赔偿的心理则主要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独立民事诉讼和国家补偿制度来实现。 本书提出,犯罪的概念是严重的私人侵权性,由此伴随着犯罪本质、刑罚目的和量刑根据的转变,国家在惩治犯罪人与保护被害人中应当保持适度的介入。我们应当建立一种新的犯罪概念观,打通犯罪行为、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

    • ¥17.3 ¥22 折扣:7.9折
    • 犯罪与矫治综论
    •   ( 11 条评论 )
    • 赖修桂 著 /2010-03-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围绕犯罪与矫治这一犯罪学和监狱学核心论题进行探讨。其三个部分犯罪与预防论、行刑与矫治论、狱内犯罪与侦查防范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论题主要包括对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毒品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的分析论证;对古今中外监狱行刑和监狱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考察评介;对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矫治、处遇措施的系统研究;对狱内犯罪防治策略的专门论述。其中对女性犯罪人这一特殊群体犯罪的特征、行刑、矫正等方面展开的全面研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 ¥18.1 ¥23 折扣:7.9折
    • 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
    •   ( 172 条评论 )
    • 马克昌英洪宪 主编 /2003-09-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本书就是这些论文和报告文集。因为认识到讨论的重要性,事前安排一些研究生作好记录,并让他们分别对每一题目的文坛论写出综述,将讨论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出于让更多学人受益的考虑,特设“21纪世第二次中日刑事学讨论实录”,于其下收录开幕致辞、各个题目研讨综述,大会总结发言与才闭幕式致辞、各个题目研讨综述、大会总结发言与闭幕式致梓,使未曾莅会的读者读之能有如同与会的感受。

    • ¥11.5 ¥16 折扣:7.2折
    •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研究
    •   ( 74 条评论 )
    • 李正新 著 /2016-11-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永恒话题。从我国连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来看,犯罪化都是历次刑法修正的主题,并且,近年来犯罪化呈现出扩大化之趋势。对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仅要知道刑法修正的是什么,更要知道其合理性及不足。对某种行为而言,是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是对其作出判断的基础。总体上,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及其谦抑原则等要求对危害社会行为进行理性地犯罪化。

    • ¥18 ¥36 折扣:5折
    • 经济犯罪侦查的求索
    •   ( 65 条评论 )
    • 郑洪广 著 /2015-04-01/ 东北大学出版社
    • 郑洪广同志专著《经济犯罪侦查的求索》,全书共计30余万字,对食一一一药品犯罪侦查、公司企业犯罪侦查、犯罪侦查、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打击经济犯罪警务合作及经济犯罪侦查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志的求索精神。看后我甚为高兴,我院教师的成长历程,正是学院的收获过程;我院教师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铸就了学院的学术品牌。

    • ¥15 ¥30 折扣:5折
    •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程序精要与证据研究
    •   ( 84 条评论 )
    • 刘仁琦舒洪水姚剑 /2016-04-0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本书作者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并在描绘这一从宽泛到严苛、从粗疏到科学的立法历程中,分析了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的诉讼程序、侦查技术与侦查方法,尤其针对食品安全涉案证据取证的独特困境,提出完善证据的转化和行刑衔接机制和食品安全犯罪司法鉴定的完善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措施与渠道、食品安全犯罪的推定与司法认知、证据的审查与证明标准等,从而从程序上探讨了如何既要及时而有效地惩处食品安全犯罪,又保证准确认定涉案人员刑罚、保障涉案人员的人权等问题。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引用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实际案例,结合多国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学说理念与立法实践,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 ¥18 ¥40 折扣:4.5折
    • 证券市场刑事责任研究
    •   ( 25 条评论 )
    • 毛玲玲 著 /2009-10-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借鉴了“刑事一体化”研究路径,将证券市场的刑事责任问题置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资源环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证券欺诈犯罪滋生、繁衍的土壤。采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以本土的制度资源环境作为对证券市场刑事责任问题进行研究的背景,结合证券市场的宏观背景、行为背景和专业特点,对证券市场刑事责任的必要性与适度性进行考察。其次,结合了公司法、证券法的学科知识,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剖析,以探讨证券市场刑事责任的合理架构。

    • ¥18.1 ¥23 折扣:7.9折
    • 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
    •   ( 3 条评论 )
    • 赵可周纪兰董新臣 著 /2002-01-01/ 群众出版社
    •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为了引起社会对被害人更多的关注,也是为了普及一般的被害人学常识。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了激发学术界对被害人问题研究的兴趣和关心。 这本书以我国的犯罪被害人为基础进行研究。我们收集了1999——2001年*的许多犯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想就目前我国的被害人问题进行研究,为建立中国的犯罪被害人学做一些努力和贡献。

    • ¥16.4 ¥23 折扣:7.1折
    • 中立行为的帮助
    •   ( 37 条评论 )
    • 陈洪兵 著 /2010-11-01/ 法律出版社
    • 外观上无害、本身不具有犯罪性质的行为,客观上对他人犯罪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时,若行为人主观上至少存在间接故意,按照传统帮助犯的构成要件,作为帮助犯处罚似乎无可厚非。这里问题的核心在于:对于中立行为的帮助,如何划分不可罚的中立行为与可罚的帮助的界限。本书认为中立行为的特殊性不在于行为的主观要素,而在于行为本身,行为的中立性决定了行为的危险性在规范性评价上通常没有制造不被法所允许的危险,没有达到值得作为帮助犯处罚的程度,故通常应否定帮助行为的存在,否定满足了帮助犯的客观不法构成要件,否定帮助犯的成立。

    • ¥19.7 ¥25 折扣:7.9折
    • 论犯罪与刑罚
    •   ( 37 条评论 )
    • 切萨雷·贝卡里亚黄风 /1970-01-01/ 中国方正出版社
    • 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问世于1764年4月。原著分为47章和一个“引言”;随后,作者针对来自宗教人士的攻击,又增加了一篇辩白性的文字----“致读者”(这个原著版本以下称为“47章版本”)。1765年,法国“百科《论犯罪与刑罚》派”学者达兰贝尔将此书翻译成法文,并且重新编排了章节,将正文划分为42章;这个版本(以下称为“42章版本”)曾经得到贝卡里亚本人认可和称赞。“47章版本”与“42章版本”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的差别在于体系编排和论述次序的不同,“42章版本”把原来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关于相同议题的论述加以相对集中,对某些章的论述顺序做了调整,并且把关于某些重要议题(例如刑讯和死刑)的论述予以前移。根据我的比较,“42章版本”比“47章版本”多1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话;而“47章版本”则比“42章版本”多7句话

    • ¥15.8 ¥20 折扣:7.9折
    •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
    •   ( 85 条评论 )
    • 汪明亮 著 /2007-06-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7.5 ¥24 折扣:7.3折
    • 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人文区位分析
    •   ( 13 条评论 )
    • 刘国良 著 /2009-10-01/ 法律出版社
    • 这是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国良通过实证调查所撰写的比较有分量的成果报告。作者通过海南省18个市县的实地调查,以详实的文字资料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文区位特点,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 ¥19.7 ¥25 折扣:7.9折
    • 犯罪私人追诉的法理逻辑
    •   ( 6 条评论 )
    • 李立景 著 /2011-07-01/ 中国法治出版社
    • 作为与国家追诉并存的犯罪的私人追诉,其实体上的规定见诸刑法中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程序上则见诸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自诉案件的规定。长期以来,犯罪私人追诉诸问题研究的匮乏与我国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各自为战的研究范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打破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学科藩篱,是深化犯罪私人追诉研究的必经之路。本书基于程序与实体一体化的范式,将对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实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程序问题一并纳入法理逻辑视野的考量,对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法理个性、立法完善等诸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的以公诉罪为主线、以犯罪人为中心、关注惩罚的刑法理论进行了反思、批判和前瞻。

    • ¥19.7 ¥25 折扣:7.9折
    • 女性性犯罪与性受害
    •   ( 1 条评论 )
    • 肖建国姚建龙 著 /2002-06-01/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女性性犯罪和性受害是一个古老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发严重,并引起社会的广泛的重视。本书稿从女性犯罪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并通过一些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论证,极为透彻地揭示了当今社会中的女性性犯罪与性受害问题。 本书的出版将对社会决策层的领导干部有参考价值;对研究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学生,都有科研、教学、学习的借鉴作用。

    • ¥11.2 ¥15 折扣:7.5折
    • 转型中国:农村弱势群体犯罪问题透析
    •   ( 49 条评论 )
    • 陈鹏忠 著 /2010-06-01/ 浙江大学出版社
    • 本研究重点探讨经济不平等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产生的影响,试图回答的问题有:经济不平等对农村犯罪具有何种影响?如何预防和控制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高发的趋势?农村犯罪发生的经济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制定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犯罪预防控制政策?等等。

    • ¥19 ¥38 折扣:5折
    •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研究
    •   ( 22 条评论 )
    • 陈庆安 /2010-08-01/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外观上和犯罪行为十分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个别要件,但因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虽然刑法未作出特别的规定,也应该排除其犯罪性的行为。在有关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各种称谓中,“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称谓为符合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准确界定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概念,应该注意到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以下几个特征: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虽然在外观上和犯罪行为十分相似,但是只是符合了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超法规”,并不意味着排除其犯罪的理由在刑法典的规定之外,是对刑法规定的超越,而是意味着对于该类行为应当排除犯罪性的一种特别的提醒;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排除犯罪性事由和超

    • ¥14.5 ¥18 折扣:8.1折
    • 无被害人犯罪研究
    •   ( 16 条评论 )
    • 王恩海 著 /2009-10-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在探讨了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无被害人犯罪的哲学、刑法学和现实基础,之后讨论了我国刑法规定的无被害人犯罪的范畴并就其中关犯罪非犯罪化的理由和前景进行了论述,由此说明无被害人犯罪客观存在的现象,以期引起刑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 ¥16.5 ¥20 折扣:8.3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