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产权被广泛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构成,那些被斥为知识产权成果的窃取者也被指控破坏工业创新、艺术创造力以及信息本身的可获得性。这些主张是否正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否迎来了一个更好的崭新时代?克里斯托弗 梅和苏珊 K.塞尔回溯了围绕知识创造财产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图谋的历史。 从希腊诗歌中的古代商业,到当今关于网络盗版以及最贫穷国家艾滋病相关药物供应的争议,梅和塞尔将知识产权法视为一个持续历程,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概念循着这一历程得以制度化;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引发新的争端、政策转变以及更新的争端。以这一历程为背景,他们进一步检思后TRIPs时代。他们对技术进步、法律革新以及关于知识生产特征之哲学证成的考述表明,知识产权法的未来将如同过去一样充满争议。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地理标志管理领域内的各项核心问题,其内容覆盖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发展历程、规范体系、实际应用、管理机制、申请流程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等相关知识。系统阐述了地理标志从申请、管理到维权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实务操作,为申请人、权利持有人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指南,有力促进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与高效运营。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动地理标志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积极力量。本书适合地理标志的申请人、持有人及业界同人阅读。
本书揭示了美国工业崛起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作者多伦 S. 本 - 阿塔尔教授探讨了早期美国窃取欧洲机械和科学创新及推动本土工业化的过程,揭示了美国建国初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矛盾:一方面大肆盗取他国技术,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建立了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作者通过翔实的历史叙述,反思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的关系。
本书从专利律师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分析发明,并将其提炼成专利权利要求的方法。本书指出,发明是一种技术思路而非具体的产品,在分析发明时,采用 问题-解决方案 的描述来确定发明构思以及发明的关键技术特征;在撰写独立权利要求时,基于 问题-解决方案 ,*化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根据侵权判定等专利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布局多样化的权利要求;通过 问题-解决方案 指导说明书等申请文件的撰写,由此构建保护范围宽、且具有防御能力的权利要求。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与传统的 三大类 司法鉴定(法医鉴定、物证鉴定、声像资料鉴定)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知识产权属于 无形资产 ,具有特殊性。目前,从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门槛比较高,但是需要鉴定的案件数量却不多。为此,从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导致对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为此,本书从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概念入手,探讨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程序,并重点对专利的司法鉴定、商标的司法鉴定、著作权的司法鉴定、商业秘密的司法鉴定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后,以附录的形式展示了*的研究成果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规范。
本书通过分析8个已授权的材料类与机械类有代表性的发明专利案例,详细介绍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要求及审查答复的注意事项,指出如何才能撰写一份清楚完整的专利说明书;结合审查意见和对比文件,介绍了遇到公开不充分、缺乏创造性等问题时如何才能有效答复,以实现专利授权。全书共4章,主要内容包括发明专利的相关概念及申请策略,发明创造性判断的依据及审查答复策略,材料类发明专利申请、答复案例与相关技巧,机械类发明专利申请、答复案例与相关技巧。本书对提升科研工作者和专利代理人的专利撰写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获得相关知识产权的授权。
为了更好地利用优秀的审查资源,加强了类案指导,专利复审委委员会编写了本书。本书以解决专利审查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从近十年来做出的复审、无效审查决定中遴选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优秀决定,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要点,归纳总结相关审查标准要以,以案说法,帮助审查员准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审查标准执行一致。
本书是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与《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3)》相比,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等同侵权的认定、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认定、侵权抗辩方面增加和调整了很多规则。其中,外观设计专利部分增加了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方面的内容,专利侵权抗辩部分增加了 不停止侵权抗辩 内容,包括涉及标准必要专利的不停止侵权抗辩。
本书将对专利的认知、申请、保护归纳为三重境界,又将 专利 思维巧妙地运用到企业从研发到营销的全过程,站在专利战略和布局的角度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结合经典案例,给各位企业负责人、高管、研发人员和技术爱好者上了一堂有趣的专利课。 本书作者职业生涯从产品研发起步,随后转行到中国律师事务所从事专利律师的工作,然后到美国专利诉讼排名的律师事务所负责大型跨国企业之间的专利大战,再到英国及香港专注于专利申请及专利维权的事务所执业,后创办了专注于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事务所。 相信笔者的执业经历会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运用 专利 的思行产品研发和战略布局。 让我们一起成为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道路上的同行者!
本书针对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予以系统回应,对人工智能算法、数据、生成物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著作权自动化 通知 删除 规则、人工智能技术下商标制度、深度仿冒技术下表演者权制度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下所产生的实践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回应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和专利权挑战,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实践提出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对专利创造性的理解、判断方法和标准,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中创造性相关的处理方法、思维策略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解析,给出思维导图并结合精选案例,将各种实战技巧运用到案例中,全书共收录100个案例,涵盖医药生物、通信、机械、化工、商业模式等领域,每个案例由案由简要、权利要求、相关说明书、对比文件、审查意见、答辩思路和答复意见组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运用创造性答复的技巧,可作为专利代理师专利代理实务操作指南。
本书是一本专为法学学生、法律从业者和对知识产权法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理解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而编写的一本手账式学习笔记。本书通过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条文要点。通过清晰而深入的分析,读者将了解到这些条文的实质意义、背景和实施效果。 本书采用皮面精装,双色印刷,对重点法条进行详细解读,采取双页码面为法条、单页码面为空白笔记页的方式进行排版,以方便读者对法条进行笔记记录。同时,收录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相关司法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习使用。
本书编知识产权基础论,论述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以及知识产权与其他部门法,勾勒了 知识产权法学 轮廓。第二编知识产权多维论,阐述了知识产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管理、社会、教育等,建构了以 知识产权法学 为主干,其他知识领域为分支的知识产权总框架。 本书内容全面、简单易读,适合作为初次接触知识产权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启蒙教材,也可作为政府、企业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着眼于欧洲和美国发明专利审查制度的解析,从发明专利的适格性、申请文件的撰写、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申请流程等多个角度,通过和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相互对照来对相关法条、指南规定进行释义,重点针对每个前述法条,通过对典型的欧洲上诉委员会的判例,美国MPEP中的参见案例、以及司法案例的深入解读,通过梳理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判决的考虑因素来解读欧美相关法律条款的内在逻辑,具象化对于相关条款规定的理解。
为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 2035年)》和《 十四五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认真落实《推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 2025年)》任务要求,推动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水平,为专利代理业务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于2023年开展了全国典型发明专利撰写案例推荐活动,经过初审、终审等评选环节,从机械、电学、化学三个领域共选出60篇典型案例。本书为此次评选出的机械领域典型发明专利撰写案例及部分案例撰写经验分享文章汇编。
出版说明(第二版) 本教材自2019年年底出版以来,已经六次重印。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与一般规则,对于知识产权、民法甚至法学的体系建构与完善具有内在的、实质的重要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知识产权总论及其对实践的统领力与解释力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科学理性的道路上与时俱进。 本次修订力争全面与细致,大大小小的变动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突出讨论前提与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增加有关方法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容易明白问题之所以是问题,观点为何如此观点的理据与脉络。二是综合传统教材传授共识的要求,同时强化争辩启迪思考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作用, 努力展现出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信息,提升读者的研习效益。三是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与具体表述,也包括个别观点的修订。四是删减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