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手册(第2版)》由刘晓海,单晓光主编。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手册(第2版)》以知识产权体系的“铁三角”(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为主干,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和新创业者在企业发展和日常经营管理中经常会碰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加以论述,力求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使中小企业经营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自觉运用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发展。
加入WTO后,为实现实质公平、对策的国际竞争,我国开始实施“中国名牌战略”,学术界也开始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书将名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作为一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名牌发展部同时期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机制应包含的不同要素和具备的不同特征。从名牌发展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名牌发展的知识产权促进政策、名牌推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多方面探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于完善。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研究;名牌战略的实质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研究;名牌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实践研究;地方名牌战略中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评价研究等方面。
此次修改的重点在:引导和激励科研机构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修改、完善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制度,为加大奖励力度留下空间。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知识产权侵权与停止侵害》立足于近年来在国内外司法实践中频有发生的不适用停止侵权救济问题,在梳理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理论以及比较法主要做法的基础上,分别从知识产权制度价值和功能、权利性质以及传统民法理论上为知识产权侵权不适用停止侵权救济提供了正当性依据。同时,在我国民法语境下,揭示了预防有发生之虞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法律措施的缺失及其可行弥补途径。后,贾小龙著的《知识产权侵权与停止侵害》提出了明确的立法修改建议。
本书从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举行的“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中,选择其中的21篇集结成册,这些论文从理论、实践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司法审判体制中存在妁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本书立足于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制度、原则和规范,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哲学层面,以劳动理论、人格理论、激励理论和平衡理论为视角,深入而系统地论述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理性,特别是这种制度存在的正当性。从法哲学角度比较全面地透视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原理,是一部研究知识产权法学的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理论专著。同时,该书从法哲学层面剖析和提炼了大量案例与知识产权立法规范,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书是法学工作者、政法院系师生和对知识产权感兴趣的人士提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认识的重要读物。
本套丛书在体例上遵循查询快捷、使用简便的原则,每一分册均分四大部分: 部分,事故纠纷与责任认定。这部分首先设定问题要目,对该类法律问题进行关键性提示,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其次对问题要目进行准确、简明、通俗地解说。一般以非法律人士所关注、了解的问题作为重点,不作理论阐释,也不长篇大论,而是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 第二部分,常用证据这部分既介绍一般的、实用的证据知识,又结合该书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就特定问题的证据收集、保留、提交等作出指导性的解答。 第三部分,索赔项目这部分是就某类损害索赔的项目进行简单明确的说明,让读者明白索赔项目有哪些,哪些是必须赔偿的,哪些是可能赔偿的。对没有列入索赔项目的,法院一般不会予以支持。 第四部分,索赔标准这部分主要是根据现行的法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态势引发知识产权竞争的新趋势;专利制度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授权发明专利变化趋势等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专利授权量及增长率、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企业专利布局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代表企业专利许可状况及合作模式分析,从专利制度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
《知识产权依法维权手册》(作者罗立新)以通俗 的语言、浅显的道理从认识知识产权入手,介绍了什 么是著 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着 重阐述了怎样进行著作权 维权、商标权维权和专利权维权;收录了*公布的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 保护十大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知识产权依法维权手册》 所述知识产权既涉及企业、机关团体,也涉及普 通百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社会维护自己基 本权益的法律依据。
吴汉东编著的《知识产权年刊(2013年号)》由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知名专家吴汉东教授担任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13年号) 》特别聘请了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知识产权法、竞争法和税法研究所所长约瑟夫·施特劳斯教授 (Prof.DL Dr.hc Joseph Straus)及中国人民大学郭寿康教授担任本刊学术顾问。本期刊登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文章,既有对知识产权理论予以反思的文章,也有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专利法等法律修订的研究,还有关于国外知识产权*发展趋势的分析。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与适用法律,我社于2008年9月开始推出“法律注解与配套丛书”,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喜爱。随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社陆续扩充本丛书品种,目前已有61种之多,成为法律工作者办案运用和公民法律学习的有力助手。2011年3月基于市场需求推出第二版批,2012年6月推出第二版第二批,2013年9月推出第二版第三批。本套丛书主要包括注解、应用及配套三部分。
自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至今,现代著作权制度在我国也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在数以亿计的文化人和从事文化工作、参加文化活动的人群中,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创作权益的人,仍然不很多;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人,为数也不很多;但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信条和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哲学的人却屡见不鲜。在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此种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时有发生,除社会历史、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外,全社会的著作权意识淡薄恐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列宁曾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见《列宁选集》卷第24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同理,作为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著作权意识不可能在一个封建
本书从公共利益视角以七章的内容论述知识产权限制问题。作者探讨了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知识产权限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知识产权限制的种种原因,论述了知识产权限制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还对各主要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限制制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书适于知识产权领域学习者、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木/竹重组材技术专利分析报告》从总体趋势、分类、重点国家、申请人、重点专利五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木/竹重组材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国家分布、主要竞争对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点、技术延边、国内外技术对比等,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对我国木/竹重组材技术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诉讼长期存在的侵权损害 赔偿难 问题,作者以自己长期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从事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相关法律、司法政策、司法解释以及全国各法院的成熟做法,以各法院的真实案例为例证,集结成册,以期帮助相关企业和律师提高证据意识,增强举证能力,为破解知识产权诉讼的 赔偿难 提出中肯建议。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6年)》内容包括发挥审判职能,公正高效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推进司法改革,科学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强化监督指导,切实保障司法裁判标准统一,落实司法公开,营造良好司法保护法治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司法审判队伍素质。
《知识产权文丛》将以来自国内、外的论文为主,辅之以来自国内、外的重要的或人们较关心的案例(司法判决、行政裁决、仲裁裁决等等)。 同时,每册均会收入重要国际条约或典型国外立法及介绍。为便于读者收集、保存资料及对比研究,有的条约或法律条文在中译本之外,附上英文或较大语种的其他外文原文。
当专利权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往往寻求专利行政部门或民事诉讼程序的保护。但是,面对情节严重的假冒专利者,专利权人更需要刑事保护,因为刑事诉讼程序不仅可以冻结涉案财产,而且可以依法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并采取具有强制力的侦查手段,既惩罚了犯罪,又为专利权人获得经济赔偿奠定了基础。这时,权利遭受侵犯的专利权人需要专家的帮助,而本书是中国自1984年颁布专利法以来出版的本专门研究专利权刑事保护的学术专著。 本书从刑法基本理论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就假冒专利罪的构成特征、外延界限、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和专利权利刑事保护程序(包括附带民事诉讼)诸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专利权利保护实务价值的结论。 本书既可以为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专利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作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
本书针对网络服务商的运营现状,对技术提供商的版权责任、数学图书馆服务提供商的版权责任、网络广播服务商的版权责任、搜索引擎服务商的版权责任、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的版权责任、新兴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的版权责任、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版权责任等加以细致分析,并结合典型判例,揭示出网络服务提供商版权责任的构成与认定,这对我国相关立法与司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并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读者对象:知识产权学习者、研究者,网络服务提供商。
的各个方面,这种跨度反映作者确信:高效、富有竞争力的创新管理要依靠经过深思熟虑的系统性战略。今天,必须鼓励工程师和科学家去思考商业应用性,更具体点,就是要思考发明的可专利性。只有细致思考发明背后的经济推动力,专利才能为发明者创造价值,更进一步说,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富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