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总论》旨在构建大陆法系的知识产权法总论.在理论上促进知识产权法体系化的实现,为知识产权基本法乃至知识产权法典的制定奠定基础。知识财产本质为思想,法律性质为财产,是知识产权法体系大厦的逻辑起点。《知识产权法总论》确立了知识产权担保权和知识产权用益权制度,剪断了知识产权残留在物权体内的脐带(权利质),明确了被许可人的权利(区别于债权),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奠定了基础。《知识产权法总论》次构建了复杂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基本原则体系,重点分析了财产法基本原则和知识产权法的特有原则。除此之外,《知识产权法总论》阐释了作为一个体系的知识产权法的全部核心内容: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理论、知识产权行为理论、知识产权权能理论、知识产权行使理论、知识产权请求权理论、
文字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在此潮流之下,未经授权的违法演绎、改编影视作品的情形日渐增多,对于以非法演绎方式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权权利的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及梳理成为著作权法律理论及司法实践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艺作品侵权判定的司法标准:琼瑶诉于正案的审理思路》对“琼瑶诉于正案”的实体及程序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通过该案梳理了文字作品中著作权保护的表达的确认问题,著作权侵权纠纷中被告与原告作品要素发生接触认定问题,共同侵权认定问题,赔礼道歉的适用问题,损害赔偿数额问题,侵权作品停止复制、发行、传播问题等诸多著作权法核心、前沿问题。
《田村善之论知识产权》作者是日本当下著名的知识产权法专家,是日本知识产权法政策学的提倡者。按照田村教授的观点,由于知识产权属于一种限制他人自由的特权,因此知识产权的创设、保护、限制等应在激励论的指导下,在区分市场和权威不同作用、职权的不同功能的基础上,坚持有条件的法定主义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坚持将民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上则应当严格区分立法论和解释论。田村善之教授的观点在其精选的论文中都有体现,其观点无论是对日本立法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学说因此也被日本学者称为“田村说”。
我国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起步较晚,实践中则面临诸多来自使用者,甚至权利人和普通社会公众的质疑与非难,常常陷于尴尬与无奈的困境。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既有集体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亦有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偏差。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利益平衡这一核心理念的缺失。本书即尝试从利益平衡理念出发,紧密结合《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有关集体管理制度的规定及其所引发的争议,就该制度的完善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和法学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案例教学和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立法和司法适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辩论、演讲、应变等能力,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习案例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研究具体案件的性质、涉及的相关法律关系及效力、现行相关立法的规定以及法律的正确适用,寻求案件得以客观、公正处理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本科知识产权法学案例研习课和研讨课的教学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立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
本著以后Trips时代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环境为背景,以该事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刚性约束为立论依据,着重研究和探讨我国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战略与管理中亟待研究或虽有研究但尚不充分的问题。上半部分(一至七章)是知识产权的理论与制度,在理论方面,既有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有知识产权有关分支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制度方面,着重现行法律中相关制度的分析与完善,同时兼国外有关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下半部分(八至十章)是知识产权的战略与管理,战略部分既有宏观背景的讨论,也有不同层面的分的;管理部分着重探讨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
本书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历史与现状,勾勒出西方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尤其是表演权组织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从书中可以清晰地者出,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是推动著作权人及其集体管理组织的地位变化的重要因素。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适合对著作权感兴趣者及其研究者阅读。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从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出发,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论结合实际,从法学视野对关涉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走向的两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外延、本质、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维检视,做出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际范围内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变革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度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从商标法原理阐述、规则解释、案例点评和法律应用策略四个方面对商标的注册条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近年我国商标法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筛选了靠前外有争议的案例进行点评;紧密结合靠前外商标法实践对法律规则的应用给出说明或建议。本书的受众包括商标法研究人员、律师、商标代理人、法官、商标审查员、企业法务人员、学生等。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开始面临着愈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重金属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已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知识产权制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下的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类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能力。因此,本书对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反思,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化趋势进行研究,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 正能量 的发挥。
数据库介于纯粹的信息和文学艺术思想的表达之间。有关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模式和程度的难题皆源于此。从种角度来看,信息似乎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必需要素,因此可以认为它应该为所有人免费获取。从第二种角度来看,似乎需要把数据库作为普通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同等对待,才能为数据库的繁荣提供激励。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尖锐对立说明,我们远没有找到一种适当的法律模式,以便在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控制获取之间达成平衡。面对现代社会的数字洪流,我们应该为数据库设计一种怎样的保护框架? 本书作者运用翔实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生动的案例,阐述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立法过程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迄今为止各种数据库法律保护模式的运作状态。他从纷繁的保护模式和无数的判例中揭示出被掩盖了的规律,提出了信息的异质性,并在“扩张的数据和
对于中国知识产权合理保护水平的评判一直存有 广泛争议。詹映编著的这本《中国知识产权合理保护 水平研究》尝试综合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包括比较研 究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 ,分别从三个维度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作实证研 究:,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包括知识产权法立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知识产权相 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情况;第二,对我国知识产权司 法保护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水平的实际状况;第三,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水 平和执法保护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进而运用计量经济 学方法,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的适度性进行分析。
如何把握处理进出口少量非商业性侵权商品的尺度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查处进出口物品侵权的法律和执法制度,提出了应当依照Trips协定进一步完善我国处理进出口侵权物品原则和具体尺度的建议。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能否引入调解制度实质体现的是私益与公益的博弈。《中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作者王殊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调解的现状和制度困境,认为有条件地允许调解能够更好地解决进出口环节侵权纠纷、节省海关执法资源,达到海关、权利人、进出臼货物收发货人三赢的结果。
本书作为面向申请人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包括PCT国际阶段、国家阶段的介绍,并附有各受理局、检索单位、初审单位、各国国家阶段等相关信息的详细附件。该指南从申请人的角度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抽象的PCT法律规定,所付附件内容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前面版本基础上进行上了全面改版,简要介绍了外化学发明专利保护的概况;详细描述了化学领域各类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要求和实质审查的具体标准及做法;深入分析了某些特殊化学发明专利保护中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