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旗手,是他们两个人在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使动物保护主义不再只是一种情感、一种姿态、一种口号,而是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哲学根据,雄辩的逻辑论证和迫切的当代意义。 该书是两个人共同编选的一本文选,为动物权利的辩论提供了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视角,让我们了解从圣经时代、古希腊、中世纪、启蒙时代直到今天出色的哲人和思想家们如何看待动物的本性,如何论述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责任。 辛格和雷根对于他们的主张充满自信,所以这本文选中收录的文章决不仅仅是拥护动物权利者的附和,而是将自古以来人们对动物权利的争论客观地展现出来,让激烈的动物歧视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进行激烈的交锋,因为动物权利是人类诞生至今所面对的艰巨的道德挑战,不仅仅依靠我们的感情和爱心,更需要所
*人民法院矿业权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秉承体系化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如何在实践中正确适用《解释》进行解读,结构上采取[条文主旨][问题解答]和[法条链接]的模式,以全面展示《解释》起草制定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和*终选择的论证,尤其注重加强横向的比较研究,借鉴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以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相关理论背景和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遵循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环境刑法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难题。环境刑法立法作为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环境刑法研究的起点,对环境犯罪罪名的体系、犯罪构成,以及相应的刑罚配置进行科学设置,并且作为静态的环境刑法规范文本而存在。环境刑法适用是环境刑法规范体系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将环境犯罪和环境刑罚的抽象规范与具体的环境犯罪现象进行对应,并形成相应的司法结果。环境刑法行刑则是将环境刑法适用的终结果付诸相应的刑事执行机关,即对环境刑法适用中形成的结果进行实际执行,达到惩罚环境犯罪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环境刑事一体化把环境刑法立法的实体性、程序性、执行性内容统一起来,促进立法与司法、执行的紧密结合,强化和提高环境犯罪惩治的效果。
本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相关裁判文书为对象做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司法政策和司法现象为对象做规范分析和学理探究,保持对中国环境司法近距离、全方位和连续性的观察,对其进行全面回顾、客观评估和可能预判。
本书笔者几经斡旋,终于取得国际法学界著名出版商Matinus Nijlaoff Publishers公司的授权,将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海洋法律与政策中心过去30年来的会议论文原文,完整交付给厦门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由其自由挑选其中的重点,翻译成为中文精选集刊,在中国正式出版。这一套论文精选集,因此得以呈现在国内读者的眼前。相信它对于中国海洋法律与政策未来的研究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农业、生物及医药产业的基础,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商业公司及研究机构争取和掠夺的重要资源。我国遗传资源流失问题严重。本书系统分析了遗传资源流失的概念和特征、我国遗传资源流失的法制因素、国际公约的立法空间、南非等国家的立法经验,进而提出了针对我国遗传资源流失防控的法律对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为法学学科核心课程之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二版)》立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的独特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紧密联系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实践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前沿,全面、系统地介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法律责任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各具体领域主要的法律规定,着重培养学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体系整体上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注意训练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是中国部全面介绍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教科书。其不仅立足于我国动物保护的现实状况,并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动物福利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特色。 本书首先从动物范畴的界定、动物的作用出发对动物福利、动物权利以及动物保护法的内涵和立法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法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保护法的历史溯源、古今中外动物保护立法的产生、发展、演变及世界动物保护立法及实践等予以了实证梳理。尤其是系统介绍了动物保护立法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律制度。后,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和现阶段动物保护实践,深入探讨了我国的动物保护组织、动物保护法的研究和教学及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的阙如,并进一步思考了和谐文化视野下我国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 本书吸收和借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个配套办法学习读本》详细介绍的四个配套办法为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和移送行政拘留。四个配套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其适用范围,规范了适用程序,细化了执法操作。既保障环境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既严惩违法排污行为,又强调企业自律性,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为便于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组织参与配套办法编制工作的专家和执法人员共同编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个配套办法学习读本》,力图对配套办法每一条款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疑难之处、相关法规链接做详尽描述,并附参考文书和典型案例等资料。
《环境污染责任:争点与案例》撷取司法实践中的31起典型环境民事案件进行了深度剖析。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包括环境污染责任的立法概览、责任主体、类型化、归责与构成、责任方式以及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等六章;在布局谋篇上,每一个知识点均选取一个典型案例,既对理论争点进行重点梳理,也有对实践案例进行纵深解读,全面涵盖了环境污染责任领域的所有争议点;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坚持以解释论立场来回应实践,针对司法实践中对水、大气等污染形态与噪声、光等污染形态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做法,本书依据环境污染致害的科学原理进行了类型化。相较于同类著作通常在对整体环境法律责任或者整体侵权责任进行探讨时对环境污染责任"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本书聚焦于环境污染责任法律规则的解释和适用,是本领域部精研性著作。
本书以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和变革为突破口,寻找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核心所在,着力解决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在法理层面有待突破和创新之处,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本书以循环经济法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制度设计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次对循环经济法的界定、特征及体系、循环经济法的法理学视角、循环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及其他、循环经济法的生态人模式、老子哲学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启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结构分析、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循环经济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循环经济法的电子废弃物制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法律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进行详尽的论述。
本书上编重点对环境侵权的制度演进、环境侵权类型的考察与重构、作为私法范畴的环境损害、侵害环境公益损害类型、侵权损害论的局限与环境损害论的建构等进行论述,下编重点从侵害环境公益损害责任承担方式、环境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环境公平视野下的专门环境诉讼制度构建、环境公益诉讼辨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中的若干问题、《民法典》侵权法规范纯净化与环境法系统化等方面阐释。全书从民法典和环境法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与救济进行论述,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是关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环境资源问题是关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的重要问题。陈德敏、秦鹏编著的《规则创新——环境资源法制与小康社会建设》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对我国环境资源立法与实施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系统地探究环境资源法制变革与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导向,构建小康社会发展视角下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结构。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对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关怀、规范理性、制度因应、立法程序与法律实施进行剖析,探求环境资源立法理论的新趋向与新观念,并从理论与实践上为环境资源法的实施困境寻找解决的对策。 陈德敏、秦鹏编著的《规则创新——环境资源法制与小康社会建设》适合于高等院校师生、法律职业者、政府机构人员、从事环境资源法律方面的实际工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公认的优先行动领域是能源活动。各国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差异与其国内能源法律政策密切相关。 本书将当前理论研究的二大热点“气候变化”与“能源法律政策”联结起来,基于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和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之社会需求与发展走向的考量,系统比较主要国家或地区能源领域推行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能源法律政策安排,特别关注现行能源法律政策在防止全球危险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效如何及其未来走向的影响,理性地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能源供应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双赢。
《环境法与环境执法(第三版)》内容包括”环境法总论”和“环境执法”上下两篇共十六章。全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颁布(修订)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特别是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资源法基本理论,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体系、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政府企业环保职责、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法律责任、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法律规定、环境执法基本理论,尤其是在实际执法方面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认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环境执法程序以及法律文书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 《环境法与环境执法(第三版)》内容全面、翔实、实用,体现了与时俱进、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强化环境执法、推进绿色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为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为此,环境法必须作出回应。本书采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转型为视角,分别从社会转型的整体性与环境法理念的发展、社会主体转型多元化与环境法本位的转换、政治转型民主化与环境法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经济转型市场化与环境法经济激励机制的确立等方面论述了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环境法的发展。本书力求在宏观层面,同时又在实证层面上提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旨在提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发展的内在联系,考察环境法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正当性。 本书适用于研究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社会学的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资源法的概念、性质、特点、曰的、作用、适用范围、体系和发展概况;环境资源法的正当性依据,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范式、法律人模式、研究方法和调整机制;环境资源法学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理论;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与法律制度;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和能源法,生态保护建设法;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环境资源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公益诉讼;国际环境资源法等。 本书全面介绍环境资源法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环境法学基本理论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运用环境法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吸收了近十几年来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国内外环境资源法学研
本书则侧重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为环境保护法重心所在的基本制度的研究。本书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研究“三同时”、征收排污费、限期治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是将这些基本制度冠上科学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之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对这些制度的研究中去,用这些思想来分析我国现今环境问题的新情况,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如何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完善,是否有新的制度来应对新的问题,以及这些制度之间如何进行协调等,进而来实现科学地发展,和谐地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本书从理论基础、制度构建、法制实施等三个方面,就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环境资源法制前沿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篇,本书以 后《环境保护法》时代的环境法学新课题 为起点,就生态环境生产力、环境治理与规则、环境法范畴、环境国家理论等环境资源法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探讨。在制度构建篇,本书从污染防控、生态保护、资源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路径。在法制实施篇,本书从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的角度就环境资源法制的实施展开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权威、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本书为环境分册,收录我国环境方面常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文件。
本书紧密结合环境法学与法理学,以环境法功能为研究视点,对环境法功能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作了动态分析,指出:“利益确认、利益保护、利益限制、利益救济”组成环境法之利益调整功能的运行结构。其功能进化的路径是:在彰显倾斜保护功能基础上,深化利益增进功能,拓展互助共赢功能,从而实现多元利益的和谐共生、共进、再生。如果说彰显倾斜保护功能是基于利益分配正义(即分的正义)的视角,则功能互助与利益共生共赢是从“全的正义”视角作了更深层的探讨。同时,本书还就促成环境法功能进化的几对范畴(效率与公平、利益限制与利益增进、分的正义与合的正义、社会变迁与环境法功能进化)作了系统分析,并对环境法功能运行的变化趋势作了展望。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相关领域以及法学理论的研究者、立法机关工作人员、
编环境案例 章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清镇市人民法院)提供案例 环境刑事案例 一、滕某某非法采矿案(鉴定结论明显存在重大瑕疵不予认定) 二、徐某、王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在禁渔期以电击的方式非法捕捞水产品) 三、赵某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案(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的认定) 环境民事案例 四、郭某某诉王某某侵权责任案(林权权属的确定) 环境行政案例 五、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对杨某某责令拆除违法建筑申请强制执行案(拆除破坏环境的违法建筑) 六、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责令A砂石厂等四家砂石厂恢复植被原状申请强制执行案(生态保护异地修复执行案件) 环境公益诉讼案例 七、唐某某诉贵阳A乳业有限公司水污染责任案(赔偿数额的确定) 八、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环保志愿者蔡某某诉龙某某水污染责任案(自然人个人可以提起环境公
当今国际社会亟待建立一个公平、有效、可行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黄婧编著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研究》提出一项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在综合考量各项因素和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得出各国减排责任分担指数,进而量化分配各国减排责任。该方案的提出旨在淡化各国分歧、体现全球共识,促使国际社会在减排责任分担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并转化为实际的减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