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农业、生物及医药产业的基础,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商业公司及研究机构争取和掠夺的重要资源。我国遗传资源流失问题严重。本书系统分析了遗传资源流失的概念和特征、我国遗传资源流失的法制因素、国际公约的立法空间、南非等国家的立法经验,进而提出了针对我国遗传资源流失防控的法律对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为法学学科核心课程之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二版)》立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的独特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紧密联系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实践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前沿,全面、系统地介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法律责任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各具体领域主要的法律规定,着重培养学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体系整体上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注意训练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论述了环境法治的要素和方法,探讨了环境法治思维的价值及建立途径,明确了我国地方环境法治的现状及其完善途径,回顾了北京市环境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总结了北京市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北京市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法律监督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并对排污收费制度在地方层面的实施以及上海市、深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境法治状况进行了专题研究。本书适合于从事环境法和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或实务工作的人员阅读。
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或修订了有关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政策文件,因此本书初版中的一些内容急需修订更新。这次修订再版,主要是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对书中相关内容做了更新,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文件,并对初版中的部分国家标准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本书上编重点对环境侵权的制度演进、环境侵权类型的考察与重构、作为私法范畴的环境损害、侵害环境公益损害类型、侵权损害论的局限与环境损害论的建构等进行论述,下编重点从侵害环境公益损害责任承担方式、环境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环境公平视野下的专门环境诉讼制度构建、环境公益诉讼辨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中的若干问题、《民法典》侵权法规范纯净化与环境法系统化等方面阐释。全书从民法典和环境法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与救济进行论述,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是关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规划教材·环境法:制度·学说·案例》由十章内容构成,包括环境法基础、环境立法与环境监督管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污染防治法(上、下)、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法律责任、环境纠纷的解决。《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规划教材·环境法:制度·学说·案例》强调原理、法规、制度、案例的兼收并蓄;每章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知识框架图、知识点精解、案例分析和深度拓展思考题。“知识框架图”对一章所涉内容给予简要提示,有利于读者对一章的内容的总揽概括;“知识点精解”阐述一节的基本理论、制度,促使读者系统全面地把握相关知识点;“案例分析”筛选近年发生、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相关法律规范、制度与学说展开分析,引导读者贯通环境法和社
《藏区生态法研究:从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视角》讲述藏族传统生态文明是藏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伦理道德、禁忌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藏民族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自古以来,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及自然资源的珍贵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如何在脆弱、有限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是藏民族自古以来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族同胞血肉相连并蕴含着现代生态理念,是藏区生态法治化难得的本土法文化资源。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不仅有利于我国藏区民众现代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和藏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生成,还有利于我国藏区生态环境法律切实有效地实施。所以,充分发挥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现代性价值,对于藏区生态
曾文革等所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制保障研究》针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制保障这一命题进行研究,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内涵分析出发论证了我国进行法制保障的必要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制保障研究》系统论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下国际法对能力建设的规定,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政策和立法,解读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现状与法律实践,分析了我国“后京都时代”能力建设法制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终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制保障体系的未来的构建和完善路径。
本书主要包括上、中、下三篇12章。上篇是农村环境 法制体系协调 的基础理论,中篇是农村环境 法制体系协调 的正向构建,下篇是农村环境 法制体系协调 的负向构建。首先从有利于法制体系化建设角度出发,对资源开发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再次,以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主张在加强 负向构建 的同时,创立与完善 正向构建 。后,明确提出了应该更为重视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 正外部性 ,并针对 正外部性 引发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农村环境法制的 正向构建 。
本书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民众的生态诉求为出发点,从环境法律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研究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型,旨在从法学的角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是一部系统探讨完善我国环境法理念和制度的学术著作。本书从宏观上遵循“引出问题—法理分析—实证探讨—梳理归纳—研究结论”的研究思路。 注重学理性、实践性的结合,在选题设计和研究内容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以期对促进我国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法学理论研究者、立法与司法实务工作者、高等院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及相关资源环境专业师生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个配套办法学习读本》详细介绍的四个配套办法为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和移送行政拘留。四个配套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其适用范围,规范了适用程序,细化了执法操作。既保障环境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既严惩违法排污行为,又强调企业自律性,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为便于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组织参与配套办法编制工作的专家和执法人员共同编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个配套办法学习读本》,力图对配套办法每一条款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疑难之处、相关法规链接做详尽描述,并附参考文书和典型案例等资料。
邹首民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典型案例解析》为新环保法出台后管野环境保护监察方面四个配套办法的经典案列分析,本读本详细地介绍了相关新环保法出台后的一些法律解析,对各大企业和相关的环保人士都具有很实用的学习意义。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环保法修改和出台的相关法律文件。
本书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编写,根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撰写释义,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相关问题,并附有该法修订草案、历次修改审议报告、立法调研报告等立法资料和新旧条文对照表,是国家立法机关法律释义的标准、权威文本。
环境法律制度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环境法律制度规则设计中,要特别强化系统研究,既要注重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要素及其关系,也要注重制度组合与执行力研究,尤其注重分析制度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规律,探寻制度的应然样态。《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基本法学研究方法,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挑选了环境法律体系中的环境治理制度、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和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进行了制度建构研究。制度建构立足基本法学原理和我国现行制度检讨,力求充分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应然路径。
面对我国碳市场法律治理现状与问题,《我国碳市场法律治理研究》一书从私法、公法、社会法角度,全面梳理了碳市场法律基本关系,明确了我国碳市场的私法自治 信义义务为特征的私力协调,碳市场的公法规制 公共性和金融性为主的监管路径完善,碳市场的社会法治理 碳排放权交易所为中心的自律管理,明确了我国碳市场法律治理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议。
《环境知情权保护立法研究》以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为研究对象,包括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共八章。总论包括一至三章内容,分别论述了环境知情权基本理论及其在我国的保护现状、国外及国际社会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及借鉴、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内容。分论包括四至八章内容,在总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产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公众参与机制、突发环境事件中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等,以期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完善,为环境知情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环境知情权保护立法研究》由王文革编著。
《环境污染责任:争点与案例》撷取司法实践中的31起典型环境民事案件进行了深度剖析。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包括环境污染责任的立法概览、责任主体、类型化、归责与构成、责任方式以及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等六章;在布局谋篇上,每一个知识点均选取一个典型案例,既对理论争点进行重点梳理,也有对实践案例进行纵深解读,全面涵盖了环境污染责任领域的所有争议点;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坚持以解释论立场来回应实践,针对司法实践中对水、大气等污染形态与噪声、光等污染形态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做法,本书依据环境污染致害的科学原理进行了类型化。相较于同类著作通常在对整体环境法律责任或者整体侵权责任进行探讨时对环境污染责任"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本书聚焦于环境污染责任法律规则的解释和适用,是本领域部精研性著作。
本书以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和变革为突破口,寻找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核心所在,着力解决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在法理层面有待突破和创新之处,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本书以循环经济法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制度设计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次对循环经济法的界定、特征及体系、循环经济法的法理学视角、循环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及其他、循环经济法的生态人模式、老子哲学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启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结构分析、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循环经济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循环经济法的电子废弃物制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法律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进行详尽的论述。
本书通过七章的阐述,以期能够使读者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对海岸工程污染海洋环境防治工作的观点和做出的努力。并借此对理论和实务操作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予以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岸工程污染海洋环境防治法律制度添砖加瓦。
本书旨在通过对我国目前现行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和剖析,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概念界定、修复的相关流程、现行法律实践操作等方面展开论述和介绍,深度考察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土壤污染问题的立法体系和治理机制,以中外对比的视角汲取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以期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土地修复的立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2年卷:总第8卷》荟萃全国环境法学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名家新作、名作译文、博士新篇。专栏“理论研究”中收录资深学者对环境法学认识论、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变革、环境问题的实质及风险社会理论的专论;“问题与制度研究”中的五篇新著,视野开阔,有的探讨环境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有的比较分析外国与我国的相关制度;“博士论坛”继续推介青年才俊,不仅刊发博士的原创新作,还发表这些学界新星的学术小传。“2011年中国环境法学与环保大事回顾”系统再现这一年的学界年会、环保大事和研究动态。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2年卷:总第8卷》不仅适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法制建设的智士贤达阅读、评论。
当前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日益增大,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日趋明显。本书主要针对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师、园林工程师、施工图制作人员及园林景观专业院校师生的需要编制而成,从筑龙网近期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库中反复筛选,精选、收录了众多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图。书中章为园林建筑篇,包括景区大门、公共卫生间和其他园林建筑;第二章为特色水景篇,包括瀑布喷泉、水幕景墙和溪流驳岸。本书采用直观的图集表现方式,以方便广大读者的查阅。同时,书中附赠光盘一张,光盘中涵盖书中景观设计方案的所有CAD图纸,便于读者对其进行编辑、修改,或者直接调用。
本书由“上篇”和“下篇”组成。 上篇为总论,主要包括5章:一是“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着力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二是“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着回答“为什么”;三是“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着力回答“行不行”;四是“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总体框架构建”,着力回答“应该是什么”;五是“实施排污权交易机制的保障措施”,着力回答“如何可行”。 下篇为专论,主要包括5章:一是“排污权初始分配与有偿使用研究”,着力研究排污权交易的“前提”问题;二是“污染源排污核算与监管体系研究”,着力研究排污权交易的“监管”问题;三是“排污权交易模式的比较研究”,着力研究排污权交易的“模式”问题;四是“排污权交易平台构建”,着力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必不可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