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三版)》主要更新在三个方面: 一是更新了材料。继2014年《行政诉讼法》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先后修改,最高法院出台了几个重要司法解释。在此期间,各地法院公开了海量裁判文书,最高法院也裁判了众多案件,精彩案例让人目不暇接,书中案例自然吐故纳新。除了公开的司法统计数据,作者通过自己建设的裁判文书数据库,尝试对220万份行政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上述法条、案例和数据一般截至2021年底。 二是充实了内容。增加了一章 诉讼程序概论 ,涉及行政诉讼的任务、参与人和基本原则。节与小节有多处调整,受案范围、事实认定、判决方式几章做了较大改动,适格原告、行政协议、行政行为无效、规范性文件审查、协调处理、再审程序等问题也有了更多学习和思考。全书篇幅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本次修订,在*版的基础上,将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的全新规定及全新颁布的《行政诉讼法解释》等内容融入教材。修订后的教材除绪论外,共23章内容,内容涉及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概述、行政立法、授益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行政司法、行政应急、行政程序、监督行政、行政复议、国家赔偿与补偿、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涉外行政诉讼等。
本书精选大量案例,解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行为的主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事实认定、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以及行政行为的程序等行政法中的重要命题。本书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又通过理论分析、规范解释等方式重新回到案例,从案例视角对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则进行抽丝剥茧,梳理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让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执法中容易触碰的法律底线,防止在行政诉讼中出现败诉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有助于提示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应从哪些角度防止行政行为存在的违法与瑕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版)》是根据*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编写的专门教材之一。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教材在继承、批判和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本书第六版问世以来,陆续发生了几件对本书内容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迫使 我们不得不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推出本书的新版 第七版。否则,本书的内容将会落后于时代,与现实脱节,给以本书为教材的广大高校师生带来困难、困惑。近年来发生的对本学科有重要
本丛书及时刊登行政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务前沿问题,新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司法政策及解读,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审判案例及分析,行政法及行政审判的调研信息及成果等内容。 第97集设有 高端论坛 理论与实践 案例分析 调查研究 域外经验 司法文件 等栏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三版)》主要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27章,对行政法概念、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规范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行政给付玉行政奖励、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等作出了详细论述。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法官、律师等司法界人士使用。
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著的《行政诉讼文书样式(试行)》共分两大部分:**部分是法院制作的文书,其中又分别包括法院对当事人制作的文书,主要有判决类(含调解)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通知类文书等共96个;还包括法院内部制作的文书,如各种内部报告类、函件类文书等共14个。第二部分是指导当事人诉讼行为的文书,主要包括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再审申请书等,共22个。
2017年11月13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的解释》,并于2018年2月8日正式实施。这部司法解释是*人民法院通过的又一部诉讼法的基本司法解释,是对以往司法解释、司法批复、司法政策的一次全面总结、汇总、修改、完善,是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尺,将对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行政审判工作健康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该司法解释与法释[2000]8号司法解释相比,新增条文82条,修改条文74条,废止15条,只改条文74条,废止15条,只有7条没有修改 主要涉及期限、中止诉讼、终结诉讼、上诉程序、发回重审程序等。) 本书稿以讲义的形式,对该司法解释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内容包括受案范围、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与受理、审理和判决、行政机
人民法院在全面梳理问题、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主要针对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十个大的方面:立案登记制、起诉期限、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有限再审以及新旧法衔接等。而*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仍然有效,?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适用新行政诉讼法和上述两个司法解释,我们编辑了本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编制成对照表,进行逐条对照,方便读者掌握司法解释对新行政诉讼法增设的新制度、新规定进行细化的具体情况,同时能够准确掌握司法解释内容。本书还收录了新旧行政诉讼法条文对照
2014年11月1日,历经数次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此次修正是对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所做的全面修正,内容丰富,涉及面大,回应社会关注焦点。 主要修订热点如下: 1.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授权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纳入行政诉讼主体,作为可诉的对象。政府向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社会保险、教育、医疗、住房、救助等新型权利,属于可诉的范围。 2. 迫使“民告官”撤诉 严重可追究刑责。针对行政机关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法院可追究其责任。 3. 让“民告官”审判打破地方保护。经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下)/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丛书》由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主编、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编,系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丛书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图书,包括【条文主旨】【条文理解】【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典型案例】等栏目,是对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如何具体适用的权威解读图书。
《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从行政审判的视角,对行政诉讼制度的许多重要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其中既包括对诉权保护、审理标准、裁判方式、民行交叉等行政诉讼框架性、结构性专题的研究,也包括对行政许可、房屋登记、信息公开等近年来受到司法政策高度关注的行政争议高发领域或者新类型行政领域的行政诉讼专题的研究,还包括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方向所作的宏观思考。作者紧紧抓住行政审判前沿问题,结合*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在揭示我国行政审判制度发展脉络和各种机制运转情况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和意见,可以为行政诉讼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希望了解行政诉讼制度的广大读者提供重要指南和参考。
《行政法治的理想与现实》运用实证调查方法全面考察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现状。本选题内容形成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年之时间点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法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多面向分析,推动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作者于2010年11月开始启动"中国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课题并重点开展了行政诉讼法实施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实证调查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不同群体对行政诉讼法本身及其目的、功能、实施、修改、发展问题的认知与看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在实际运行中被遵守与执行的状况。内容包括针对法官、民众、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律师四类群体进行的关于行政诉讼法实施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及对部分法院2009-2010两年行政裁判文书开展的内容分析。1993年由龚祥瑞先生主编的《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行政公益诉讼实质上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是对传统的公权力制约公权力的发展和完善。为制约某项公权力而设置、扩张另一项公权力,为制约此项公权力又设置、扩张另外一项公权力如此恶性循环,将导致公权力的恶性膨胀,对私权利和公共利益造成更大的威胁。 本书是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供读者阅读参考。
《行政诉讼案例研究》注重调查研究和案例指导工作,针对审判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一些在法律适用上具有典型意义、有指导作用的案例,专门组织评析,编辑成书,旨在以典型案例指导审判实践、统一裁判标准、促进依法行政、提升法律意识。
权威性:本书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权威的条文注释。 示范性: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本书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行政诉讼司法权界限》以“司法权界限”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行政诉讼司法权的横向和纵向界限。《行政诉讼司法权界限》试图明确界定司法权的概念,客观评价司法权的性质与功能,系统地考察了日本司法权界限理论。在从宪法视角考察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司法权制度的历史演进以及当前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行政行为及受案范围、原告资格、“排除事项”等行政诉讼司法权的横向界限和行政裁量、行政规章和行政规则等行政诉讼司法权的纵向范围,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的决定》。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第15号主席令,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0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15年5月1日起与新行政诉讼法同步施行。本书是对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修改背景、条文释义、实务指导的全面阐释,对准确、全面理解新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条文有所助益。
行政诉讼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以司法审查为手段、以保护公民权益和制约行政权滥用为己任的一种法律制度。中国近代仿效大陆法系国家建立了行政诉讼与普通诉讼并行的二元司法体制,在行政诉讼上经历了从“行政裁判院”到“平政院”再到“行政法院”的变迁过程。宋智敏编著的《从行政裁判院到行政法院——近代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变迁研究》利用政治权力结构这一观察窗口,以行政审判组织为中心,在宏观上,以行政诉讼制度在中国的引入、发展和定型为线索,分析了不同政治结构中行政诉讼制度的变迁。在微观上,从理念、制度、运行、历史评价四个层面展开对每一阶段行政诉讼制度变迁的研究。《从行政裁判院到行政法院——近代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变迁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章为“行政法治思想传人的中国语境”。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官民纠纷
本书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界定为功能衔接、程序衔接、实体衔接三个方面。针对我国两种制度的衔接现状,作者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功能衔接的路径选择;二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完善思路。一方面,应以自由选择为主,统一复议前置的法律规定,明晰复议前面是行政复议申请程序与行政诉讼起诉程序衔接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是行政复议审查程序与行政诉讼审判程序的对接;三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体衔接的具体建议:*,受案范围衔接的进路分析。第二,当事人资格衔接的对策探讨。第三,审查标准衔接的措施探究。,第四,法律适用衔接的若干建议。
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有意见,向行政机关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一种制度。它是公民同行政机关打官司的一种方法,只是打官司的场所不在法院,而在行政机关。 行政复议有以下四个特点:(1)提出复议的人,必须是不服行政机关处理决定的当事人。(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作出行政决定之后,或者超过一定期限行政机关仍不作出决定的情形,否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4)行政复议不需当事人到场,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作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复议决定或对原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
行政复议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行政复议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办案实践、提高办案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书通过搜集、整理、评析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总结行政复议工作经验,加强对北京市海淀区复议工作的指导,促进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北京市海淀区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有效化解行政争议。本书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法制办协同相关行政法专家共同编写,收录了若干行政复议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对于从事行政复议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