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已随全球化趋势演变成一门国际学科,而这正是本书重点。《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计四编,共17章,分别为绪论、刑法适用法、欧洲刑法及国际刑法。 刑法适用法 探讨德国刑法效力; 欧洲刑法)分成欧盟刑事法与《欧洲人权公约》,前后结合《里斯本条约》,讲述欧盟法现况;后者说明公约与欧洲人权法院裁判影响内国刑事法之部分; 国际刑法 在介绍国际法进展,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为基础,另检讨德国法之因应。作者在有限篇幅内,毫无遗漏任何重要资料地说明跨国刑法,让想接触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的学习者立即了解这块法律领域,也可以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刑法专业学生及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际刑法,博大精深,彰显了人类的理性、文明及正义。 国际刑法的实践,始于二战后成立的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70年前,当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时,同盟国决定摒弃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简单的报复手段,而是成立国际司法机构,次用法律对德国纳粹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和惩治,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文明和进步。 时至今日,除了上述两个国际军事法庭以外,国际社会还成立了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东帝汶特别法庭、塞拉利昂特别法庭、柬埔寨非常法庭、黎巴嫩问题特别法庭、非洲特别法庭,以及对全世界都具管辖权的常设性质的国际刑事法庭,等等。国际犯罪行为从不追究到被追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国际社会在惩治国际罪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述这些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审理的是什么样的国际罪行?其刑事责
《恐怖主义行为的国际法律控制·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现状·问题和前景》系统介绍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和联合国系统关于反恐的有关决议,详细介绍了公约的制定背景、历史沿革、主要内容、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特别是对于刚刚产生的2010年《北京公约》和2010年《北京议定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介绍,内容详实、体例完整,体现出较深的国际法研究造诣,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是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航空保安公约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
本书紧密结合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刑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反映了现代国际刑法规则的内容及其特点。全书共15章,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国际刑法导论,国际罪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司法公正,国际刑法中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诉讼程序规则,以及国家与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的合作。本书的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罪行,甚至国际刑法。
《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是我国有关国际刑法基本原则问题的专著。该书通过对国际刑法的历史发展、法律渊源及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等内容进行考察,在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于相关问题所做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书中不仅分析、确立了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内涵、判断标准和考察依据,而且据此提出当代国际刑法所包含的六项基本原则,并对每项基本原则逐一加以阐释。 本书论述全面、分析透彻,观点鲜明、新颖。书中大部分篇章采用了推理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理分析之余注意通过案例对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适用加以研讨,不仅大大丰富了研究成果,同时增强了本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腐败问题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毒瘤,现今,全球腐败犯罪呈现出行为跨国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等特征,各主权国家仅凭其本国力量已不足以遏制腐败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面对日益猖獗的跨国腐败犯罪,通过国际合作来打击此类犯罪必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本书以反腐败国际合作为视角,将主要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成员国所签订的涉及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内容的国际公约、区域公约作为研究基础,对国际反腐败刑事合作的各项原则和诸项具体机制进行研究。本书立足于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的实践,探讨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机制的现状和应然完善,不仅对反腐败国际合作中的各项具体合作机制进行了梳理,还为我国的反腐败国际合作立法以及机构设置提供有益借鉴。
《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问题研究》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构建的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制度为重点,以具体的资产追回案例分析为依托,系统剖析了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的基本要求,详细论述了资产追回刑事途径和民事途径的程序选择和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指出资产追回国在具体的追回过程中,必须对拟选择的刑事途径或民事途径进行战略分析和战术准备,才能确保资产追回取得预期成效。当前,必须从提高资产所在国提供法律合作水平和资产追回国国内司法能力建没两个方面人手,逐步健全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制度。就中国而言,除应加大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网络构建力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犯罪所得、国有资产、境外追同主体等领域的国内相关法律制度。
该书深刻地论述了“迁徙自由”权利应属于公民的基本人权;较详细介绍欧盟前身“欧共体”国家移民法、国籍法以及相关国际条约和惯例;阐述并比较了欧洲诸国、美国、加拿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典型国家的移民法(或出入境法)与国籍法;阐明了国际社会应如何依法规范劳务输出、安置难民、引渡及驱逐出境等法律和政策。作者还对未来全球化趋势的跨国移民活动及其立法、政策制定进行了预测。 该书的出版,对中国立法机关正在制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对指导我国公安、外事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对我国法学界了解西方的移民法理论与实践,深入地拓展国际移民法领域的研究,对规范中国的移民中介、留学中介、劳务输出中介的活动都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立足于中国-东盟现有打击跨国境犯罪合作现状,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东盟构建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的动因、条件以及存在的困难:比较研究了欧盟区域刑事一体化、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自身打击跨国犯罪开展刑事合作的成功经验,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应当坚持的原则、区域刑事合作的层次和内容。在上述总体研究基础上,《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详细探讨了中国-东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海上犯罪、毒品犯罪和贩运人口犯罪等具体犯罪过程中开展区域刑事合作的相关问题。本书后提出了中国在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措施。本书由王君祥著。
《国际刑法的渊薄与内涵兰理论钵系》一书的著者M.谢里夫.巴西奥尼(M.Cherif Bassiouni)先生是著名国际刑法学家,美国德保罗大学法学教授、德保罗大学国际人权研究所所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主席。巴西奥尼教授一直是国际刑法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国际刑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述颇丰,享誊学坛,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国际刑法中的危害人类罪》、《国际引渡:美国法及实践》、《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法律》、《国际刑法典草案及国际刑事法庭规约草案》、《国际犯罪摘要及索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国际刑法公约及其刑罚的规定》、《危害人类和平与安全治罪法草案的历史》、《奴役》、《绑架与劫持人质》、《文化财产的保护》、《国际刑事法庭规约草案》、《国家间刑事合作政策》、《政治犯的例外》、《国际刑法
《公约》是目前国际社会个针对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全球性公约,它确立了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宗旨,为国际社会开展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国际社会联合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里程碑意义。《公约》共计41条,其规定的法律对策和措施涵盖了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所有阶段,涉及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多个领域,具体包括:(1)《公约》的宗旨、适用范围、保护主权;(2)参加有组织犯罪集团行为的刑事定罪;(3)洗钱行为的刑事定罪以及打击洗钱活动的措施;(4)腐败行为的刑事定罪及反腐败措施;(5)妨害司法的刑事定罪;(6)法人的责任;(7)没收、扣押及没收事宜的国际合作、没收的犯罪所得或财产的处置;(8)管辖权、引渡以及司法协助和其他形式的司法和执法合作;(9)证人、被
《国际刑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从国际刑事条约与国内法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参加的24项多边国际刑事公约和29项包含有附属刑事规范的多边公约以及90项双边刑事条约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关于条约在刑事司法领域适用的18部法律、法规和其他文件中的具体规定,结合国际刑事条约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理清了在中国适用的国际刑事条约的范围,阐明了国际刑事条约在中国的接受方式为纳入式而非转化式,国际刑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方式既有直接适用方式也有间接适用方式,而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领域和涉外刑事案件中以直接适用为主。当刑事条约与国内法相冲突时,“条约优先原则”主要也适用于这两个领域。 《国际刑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由高秀东编写。
本书着眼于刑事立法层面,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主张国际刑法规范应以间接适用为主要适用模式,辅以间接适用模式,关键是如何结合本国的法律运行背景和运行模式,将国际刑法规范中国化。本书分别从国际刑法的视角对反腐败公约、刑事政策、跨国有组织犯罪(枪支议定书)、死刑限制适用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战争法是国家问对战争中的暴力行为适当性的共享信念。任19世纪下半叶以前,战争中的暴力权是国家的合法权利。此后,近代战争法的发展使国家在战争中的暴力权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暴力的限度 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对战争法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厘清三个问题:为什么在19世纪下半叶以后国家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建立规范以限制武装冲突中的暴力?影响战争法发展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是什么?影响战争法有效性和执行力度的因素是什么?《暴力的限度 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认为,战争法规范的变迁是人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人道主义原则和军事必要性原则进行平衡的结果。本书揭示了主导150年来战争法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因素,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战争法诸公约迅速建立的原因。从而拓宽了国际规范的
《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是在“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取得的成果。《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在直接使用外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美国、德国、英国、瑞典、伊斯兰国际刑法学基本理论的梳理,系统研究了现代国际刑法的学科归属,历史发展,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化的国内刑事法庭,国际刑法的管辖、引渡与国际合作问题,国际刑法的一般原则、刑事责任与辩护理由问题,国际犯罪的一般概念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规定的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以及其他重要的国际犯罪,国际刑法中的诉讼制度与证据规则。《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与国际犯罪和国际刑法有关的外交、法律,尤其是对与国际刑事法院有关的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可以作为高等学校
冷战结束后,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刑法复苏勃兴,发展迅猛,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多重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对国际刑法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刑法与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与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国际刑法与"选择性司法"、国际刑法与"上级命令"、国际刑法与劫持航空器行为、国际刑法与海盗行为及海上恐怖主义、国际刑法与非洲、国际刑法与世界和平、国际刑法对后冷战国际法律秩序的影响和国际刑法与后冷战国际法律秩序的重构等,基本涵盖了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集中讨论的国际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弥补我国关于国际刑法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借鉴国外研究国际刑法和国际犯罪的成果和经验,并对我国的国际刑法实践、教学和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国际刑事实体法原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由王新所著,拟采取跨学科、比较研究、案例实证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依据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基于国际刑法一般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国际刑法的渊源和价值评判等一般理论,并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拟从国际刑法的渊源和价值评判、国际刑法体系、国际刑法一般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具体的国际犯罪个罪、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和实践、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等方面,对国际刑法和国际犯罪等问题予以详细、系统和创新性的研究,特别拟对具体的国际犯罪个罪的构成、认定、处罚以及国际刑法中比较
《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和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全书始终注意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既不割裂各阶段之间证据规则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揭示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
本书对国际刑法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国际刑法的实施、国际犯罪的构成及分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本书作者马呈元教授学识渊博,著有多部国际法著作,对国际刑法的研究造诣颇深。本书对国际刑法学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涉及众多条约规定及法院判决,分析比较了学者的不同观点及自己的见解,内容翔实,与同类出版物相比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分“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国际刑法的实施”、“国际犯罪”和“国际犯罪责任”四篇,对国际刑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按照笔者原定写作计划,“国际刑事合作”应为本书的第五篇,但考虑到除与国际刑事法庭合作的内容之外,旨在打击国际犯罪的国际刑事合作与国家间一般刑事合作的内容并无本质的区别,加之这一方面的著述颇
20世纪以来,国际刑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由于国际法学者和国内刑法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在国际刑法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作者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实施制度、国际犯罪、个人与国家的国际犯罪责任、国际刑事合作等国际刑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引用和阐述了众多国际刑法公约和国际及国内刑事法庭的重要判例,并且在比较研究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国际刑法是现代国际法一个新的领域。国际刑法通过防止和惩治个人和国家实施国际犯罪,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及保障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文库:国际刑法论(增订版)》分为5篇、16章,对国际刑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