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度20世纪发生在亚洲的各种冲突方面,《战争与国家恐怖主义:20世纪的美国、日本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可谓独具开创性,它次地探索了战争与国家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一些国家在对恐怖主义下定义时通常把它们自己的行为排除在外,本书对这种定义方式提出挑战,特别集中关注日本和美国的亚洲战争的本质和战争的罪行,以这种独特的带有比较性的视角,对国家恐怖导致平民伤亡的方式以及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进行了探讨。为了保持内容上的平衡,《战争与国家恐怖主义:20世纪的美国、日本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作者(马克·赛尔登)们也讨论
本书以非传统安全为研究视角,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美国“9·11”之后的国家安全观与“反恐”。“9·11”事件作为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凸显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的危害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观,使其一改冷战期间将主要大国作为头等威胁的思维,转变为将恐怖主义,以及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结合视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由于恐怖主义是一种遍及全球的威胁,美国必须寻求“反恐”盟友。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基于自身特殊的国家利益选择与美国合作“反恐”。美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尼、美国—沙特对合作“反恐”的利弊权衡、“反恐”合作的领域及“反恐”合作的成效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此外,本书还阐述了美国与印度、俄罗斯、欧盟等大国
虽然恐怖主义活动由来已久,但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敲响了新世纪恐怖主义进攻的“号角”,非国家行为体可能发动的恐怖袭击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防范对象。而在一个拥有大量核武器及核材料的世界,恐怖主义与核在非国家行为体身上的结合无疑会给社会、国家的稳定以及人类文明本身造成巨大的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生此类核恐怖主义事件,但是对此世界各国都应该高度警惕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范乃至打击。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编的这本《应对核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与核安全》在此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能够增进大家对核恐怖主义的认识和提高对其的防范意识。
《全球化时代的恐怖主义及其治理》以恐怖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全球治理的结构为逻辑线索展开。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恐怖主义的历史发展,国家反恐措施及其局限,区域性国际合作反恐,建立全球反恐体系,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及其治理等。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是前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学者格·阿尔巴托夫所著的回忆录。该书的俄文版名称为《耽误了的痊愈(1953—1985年)———当代人的见证》,英文版名称为《制度——苏联政治中一位知情者的一生》。中文版根据1991年俄文版翻译,再按1993年英文版校核和补充,并改用现名。格·阿尔巴托夫在前苏联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外政策领域。他长期为前苏联最高领导层担任顾问角色,服务过的领导人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以及俄罗斯时期的叶利钦,他还参与起草了苏共中
《全球化时代的恐怖主义及其治理》以恐怖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全球治理的结构为逻辑线索展开。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恐怖主义的历史发展,国家反恐措施及其局限,区域性国际合作反恐,建立全球反恐体系,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及其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