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 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哲学的邀请》是一封进行哲学思考的请柬,邀请读者进入哲学的殿堂。书中用轻松的笔调,探讨了世界的罪恶、人的死亡、宇宙的来源、自由的抉择、美的真谛等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作者费尔南多 萨瓦特尔不想将该书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导师,而是要为思想的寻觅和探求,提供一种个性化的路径。
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谋生和职业的阐释 只要你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你就没有野心勃勃、没有贪婪。你不是在追求名声,因为,光是 喜欢 自己做的事,这样的喜欢本身就已经够了。那种爱里面不会有挫折感,因为,你追求的不再是自己欲望的满足。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 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 ,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本书内容是在黄明雨老师对梁冬先生的一次采访及梁冬先生在上海有关传统文化和健康管理的三天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全书共七章,七个话题,分别是 生病 、 生命 、 生灵 、 生活 、 生态 、 生意 、 生生不息 。涵盖内容广而不散,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作者的讲话天马行空,大开大阖,自由挥洒,跌宕磅礴,但都围绕着一个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学习中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受用,要学会的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命、看待这个世界。而中医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思维,即跳脱二元对立,处处可见生机,处处可为,处处不滞,在生机处决出精神。
这本《哈达瑜伽之光》(增订版)是众多梵文哈达瑜伽经典中*完整、*系统的独特著作。本书不仅准确地翻译并详细注释了哈达瑜伽的 体位法 调息法 身印 三摩地 四支共389节经文,清晰阐述了哈达瑜伽的技术精髓和要点,更揭示了瑜伽技术背后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和文化,足以让瑜伽练习者真正体悟到 身体健康、内心平和、生命觉悟 的瑜伽生活方式,抵达瑜伽至高的三摩地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瑜伽爱好者都会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滋养和指导。
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次讲演,一为 人生十论 ,一为 人生三步聚 ,一为 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探讨 心 、 我 、 自由 、 命 、 道 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本书基于量子科学的量子真空理论,提出了 零点场假说 ,探索人类的 意识 和 死亡 之谜。作者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及自己的个人经历讲起,解释了一些常见但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并逐步深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意识和死亡的宏大叙事,最后在结尾指出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 及未来科学可能的方向。书中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但逻辑 合理,可以自圆其说,称得上量子科学领域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作者田坂广志,东京大学核子工程博士,多摩大学研究所教授,量子力学专家。
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瞬间可能都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一个人被推到生命的尽头,死亡会像镜子一般映照出这一世的得与失、幸福与遗憾。而生命的悲剧从来不在于人生苦短,而在于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 这是*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 库伯勒 罗斯论述生命与活着的*本书,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她与大卫 凯思乐对人生的课题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关系、失去、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娱乐、耐心、屈服、宽恕、幸福。有些功课虽然必定经历,但少有人关心,仅仅尝试着去理解,也会使人受益匪浅。本书以论述真实作为开端,以论述幸福作为结束。在这些章节中,两位生死学大师将临终者们的感悟与生死学研究结合,不但向我们揭示了爱、希望、关系的真相,而且浓墨重彩地刻画了
读《金刚经》,发现大乘无上道就是我这几年讲的无为法。《金刚经》告诉你一个结果,方法是真信。但是,真心出来是难的事情,有无限的障碍阻挡。这颗大智慧之心,有一个道光养育的过程,生理、心理的变化过程,进入超生理、超心理的适应过程。也就是这颗菩提心是靠能量说话的,金丹课程讲本心,《金刚经》是验证本心的,两者放在一起,学习大智慧之心才完整。课讲了一百回,没有重复的,因为元神讲道是永远的当下之真。如果把讲话都写成文字,几百万字也容纳不下,所以本书只是提炼的精华,讲课的提纲。 十年后才明白,为什么当初先画了菩萨。原来是用生命的十年历程,在探索、验证大乘菩萨道。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而且真的是浓缩的都是精华。
本书为钱穆先生探讨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的重要论著,是一部中国思想文化的养成史略。 先生对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深奥朦胧的难点,特别是对儒家、道家的思想演变历程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全面展现了一代国学宗师对于 灵魂与心 这一中国传统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历史的思想路径中破解中华民族的信仰密码,本书将引领读者跟随钱穆先生一道,去追寻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出处。
不幸的根源是什么?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哲学大师、诺奖得主罗素告诉我们:当你拥有尽可能广泛的兴趣,对人和事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而非敌意,你就更能体会到幸福 罗素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尽在《幸福之路》,它针对人们常见的不幸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建议,问世百年经久不衰,值得一读再读。 ★一定程度的忍受厌倦的能力对幸福生活至关重要,而且也应该教给年轻人这种能力。 摘自本书第048页 ★一个人越疲惫,他就会发现这种疲惫越难停止。人濒临精神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坚信他的工作极其重要,给自己放假会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本书第058页 ★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优秀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本书第071页 ★没有人应该期望自己是完美的,也没有人应该为不完美过分困扰;没有人理应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人生的主要方向。 摘自本书第09
《智慧书》被誉为西班牙版《论语》,自 1647 年问世以来,历经近400 年长盛不衰,与《君主论》《孙子兵法》并列,成为读者心目中 人类思想史上的三大奇书 。 在这部永恒的处世经典中,作者格拉西安以洞察力和大智慧总结出300 则智慧格言,帮助你在复杂社会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避开各种陷阱、提升人际关系,强大内心以取得成功。 时至今日,《智慧书》依然备受各国读者喜爱。
本书是一本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著名哲学叔本华教你智慧、生活的书籍。叔本华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本书选自叔本华的封笔之作《附录与补遗》,以简洁优雅、充满哲思的文笔,探讨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在书中深入阐述了自己对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并旁征博引近百位人物的相关思想和作品。 翻开本书你会彻底读懂 人是什么 人有什么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 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应该遵守哪些永恒的法则 ,这些深刻的哲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连托尔斯泰都曾说,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且让我们把一切理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的自由摆在一边。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探索自己的心 你的心、我的心 是否能够真正地自由?是否在意识和潜意识深层之上都能够不依赖、不恐惧、不焦虑,也没有那些数不清的问题? 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自由、恐惧、改变等问题的阐释
《活出生命的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其为"美国十大*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纽约时报》称它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生存文学作品" 《奥普拉杂志》称赞它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书籍之一" 目前已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一千六百万册。 《活出生命的意义》(青少年版)是在成人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弗兰克尔的精选书信、演讲和生平年表及术语表,更适合12-18岁的青少年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 危机期 也是 黄金期 ,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期,《活出生命的意义》(青少年版)帮助青少年从虚无、迷茫、抑郁中超拔出来,找到自己生命的张力,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一本跨世纪的哲学金句启示录,让我们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找到启迪,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这些语录归纳了一整套关于如何生活的哲学立场。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仅仅用几个精心斟酌的词句,就能让人感到惊艳,它们鼓舞人心,令人折服。这些关于美好生活的观点,是那么货真价实、鞭辟入里、历久弥坚,并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根本性需求。伊壁鸠鲁 谨慎的享乐主义 、亚里斯提卜 纯粹的快乐 、叔本华的 悲观主义 、尼采 做真实的自己 、威廉 詹姆斯 眼里不揉沙子的实用主义
希腊、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了众多思想家、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与中国,相距万里、尚未有交集,思想家们如何凭借过人的智慧,找到了 共同语言 ? 本书将10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与10位希腊古代思想家成双配对,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庄子与安提斯泰尼、墨子与毕达哥拉斯等,紧扣同一个基本核心,通过对人类两个不同地域及文化圈的比较论述,发现两者间的共同关注、平行思路以及差异,角度新颖且通俗易懂,对专业人士和文史哲爱好者均有启发。
圆满的人生不仅需要一份称心如意的爱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遗憾的是,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把精力投向何方却比登天还难。本书将指引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本书秉持同理心,重在务实,它将指引我们及早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在为时未晚之前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欲望和抱负。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 佛经上说:“无常故苦。”就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有缺陷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身体会生病衰老,容颜、情感会生变,金钱不能永远保有,权力有一天终会失去…… 有人问佛陀,你今生得到了什么呢?佛陀说:“我今生什么都没得到,我失去的只是我的无知。”是的,没有什么比失去无知更让人安心、欢喜。确实,如果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越早失去无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失去无知,如果我们就能享受得到佛陀的加持,改变“一切是常,一切都不会变”的执着,终于懂得“无常,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从此不再盲冲瞎撞,开始勇猛精进,把无常变为奇迹,把充满缺陷的人生转为圆满。也从此,活得欢喜,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 ……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 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亚瑟 叔本华阐述人生看法的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叔本华将影响命运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原因: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及人在众人审视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财富以及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书中探讨了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独处和与人相处等日常生活中的哲学道理,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与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教导人们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