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古往今来,好家庭一定有个好妈妈,所以讲教育必先讲母教。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父母老师的行为、思想、情绪和动作,无形中都在塑造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教育。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提炼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家长老师一套好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君子是人格教育的目标 提炼九条君子之道,助青少年养成高贵人格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面临重大抉择和诱惑,君子如何守护道义、理想与人格,这是关乎一生的课题。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回归历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 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 转变为 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 。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保罗 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 勇气 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 世纪之书 。 本书译者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 以为国育才为灵魂 以正面鼓励为主体 以智慧点拨为精髓 本书是文集,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车铭洲教授和他的部分学生,编者李连江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 车铭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国哲学专家,也是我国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退休前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本书有他的两篇文章。《郑昕教授指导毕业论文的 要妙 》讲述了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康德哲学专家郑昕教授的教育哲学;《走一条路 做一件事》回顾了他在南开大学治学执教五十年的经历,总结了他自强不息的治学经验,阐发了他以为国育才为灵魂、以正面鼓励为主体、以智慧点拨为精髓的教育思想。 本书的其他作者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在不同的事业领域各有所成。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工作岗位不同,但都极大得益于他的热诚鼓励、睿智指导与具体建
......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转变为“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导语《教育诗意地哲思》的教育随笔着眼于教育大背景,而较少从教育细节、平常事入手,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以行文风格有一种清新、清晰的味道,在文字中洋溢着一种见地、见识。这些教育散文,有些是吴成业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有些是他对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哲思。内容提要 《教育诗意地哲思》由吴成业编著。《教育诗意地哲思》辩证地哲思教育问题,诗意地享受教育人生。 一隅之见,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引出教育问题,在行云流水般行文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意在透过那窄窄的井口,去看五彩斑斓的教育天空,旨在确立新的思考方向。 二话不说,以人所常见的教育效应引出教育理念,在简单朴素的文笔中蕴含笔者对理念的哲思,意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哲思,去深层探讨教育本质规律,旨在建构新的解读。 三言两语,以丰富多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由叶芃、周小李、王仕杰、李志旭所著,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新时期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项目号08SZ1041)的终研究成果。本书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基本理论问题,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了解了当前大学生爱国热情现状与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工作现实。本书还对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工作所面临的时代际遇以及相关经验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反思与总结,并从目标定位、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制度建设、组织设计、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适用读者对象: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干部、教育行政部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