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克
《生而为人》汇集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论和观点,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诉心灵正日益困顿、迷惑、疲倦的人们: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应该学会真正去观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还原真理的本性,回归真我与宁静。他用缓慢而清晰的话语,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和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其中大量文献内容为首次出版。
2001年6月11日,洪汉鼎教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盖尔德泽策教授的陪同下拜访了年已101岁的伽达默尔教授,地点是在海德堡大学伽达默尔办公室。这次访问具有重要意义。暮年的伽达默尔谈到了他对未来世界及东西方文明的看法。 本书收录这次访谈的记录稿和照片、洪汉鼎与卢茨 盖尔德泽策在此次访谈后不久各自所写的访谈文章;青年学者王宏健博士所写的访谈读后感,以及洪汉鼎的 伽达默尔与我 回忆文章。
本书中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辉煌的哲学论文。赫尔岑在这几篇论文中,尖锐地嘲笑了当时莫斯科知识分子在科学上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钻研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极其精辟地论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西欧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且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俄国哲学界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恶习。他热烈地鼓吹哲学要同革命斗争联系起来,要为改造社会而服务。赫尔岑这几篇论文对于促进俄罗斯思想中唯物主义传统的巩固和发展,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因而博得了别林斯基极高的好评。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 努斯 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 怒斯 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本书的力图完成这样一个工作: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结束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提出一种哲学基础。众所周知,“后现代性”的观念处于当代知识分子争论的中心,在知识界存在一个广泛的共识,即传统的观看、认识和表现方式近来都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但是,对于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西方文化正在走向何方,则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本书正是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尝试提供解决方法。
1913年,26岁的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的山中建造了小木屋,《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在其中孕育,这也是本书叙述的起点。以小木屋为契机,本书贯穿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思想,并以参照、共鸣的方式向各种历史上的及当代的文本作了致敬。《维特根斯坦--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精)》是借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把梯子,也是从哲学通向生活本身的一扇门。作者李宏昀旁征博引,妙笔生花,既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天才哲学家的一生,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他的哲学思想,读来十分有趣,是一本难得的通俗读物。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科学依据。
托兰德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由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给塞伦娜的信》是托兰德在18世纪初年在欧陆国家旅游和寓居期间写作的,1704年伦敦出版。书名中的 塞伦娜 是假托的名字,但实有其人,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妻子苏菲 夏洛蒂王后。托兰德以书信的形式将其与夏洛蒂讨论过的几个宗教神学和哲学问题写成三篇文章,并与写给他人的两篇哲学通信结集出版,总题书名为:《给塞伦娜的信》。
“古代信仰是关系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秩序的根本问题。著名的希腊宗教学者布克特教授曾这样说:“自从柏拉图并经由柏拉图,希腊的古代信仰变得与之前有了本质性的不同。”这个说法,其实涉及了三方面的问题:古代信仰原先状况如何?这一转变何以必要?这一转变归向何方?《游叙弗伦》(以下简称《游》)以虔敬为主题,关涉的正是古代信仰转向的这些基本问题……”这是来《人文学术·苏格拉底的敬神:柏拉图 游叙弗伦 疏解》的节选部分。
暂时没有内容
《解读欧陆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这种智慧会使我们的人生富有价值。 这本小书的核心即是希望将哲学置于文化生活的核心,进而复苏对哲学*古老的定义――对智慧的热爱。本书从两百年前的康德谈起,对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一一道来,系统阐述了欧陆哲学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及其与分析哲学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解答了大家心中的问题:欧陆哲学到底是什么。
这本《阿伦特(精)》(作者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是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 的思想家”系列其中一册。 《阿伦特(精)》包括了法国以及犹太身份的重要性;面对世界的末日;雅斯贝尔斯与无限制的交流;开启新的开端的可能性等内容。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 努斯 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 怒斯 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解读柏拉图》没有一位哲人像柏拉图那样关注严格的哲学思考,也没有一位哲人能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读者加入哲学对话。柏拉图其人其书两千多年来被人们不断解读,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以广博的视野、权威的眼光、平时的语言介绍了柏拉图的复杂思想和多方面的天才创见,展示了柏拉图研究的当前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