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本书集结了罗素的诸多理论,比如爱情、婚姻、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并且分析精到,独具匠心。内容给我们最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实用主义哲学学派创立者之一。 五四时期,杜威曾应胡适等人邀请来华讲学。讲学期间,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作“哲学史”系列讲座,《哲学史》即讲座中文译稿结集出版的一个小册子。《哲学史》共讲述十次,主要内容为古代希腊哲学。
《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和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规的特色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并对在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一些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易经》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这部《生活禅语》是从恩师净慧长老《花都法语》、《做人的佛法》、《处处是道场》、《重走佛祖路》、《禅堂夜话》、《心经禅解》等十几种著作中,精选出来的箴言警训,虽然只是吉光片羽,每天诵读,却如亲闻謦欲,常沐和风。 本辑法语由净慧长老法子定意和我共同策划,并由明道居士和我共同选编完成初稿、二稿,共选录法语五百余条。其后,承明杰慨然相助,提供他和明舫居士、明尧居士、华莲居士等编选的法语二百余条,供我们参考。明道居士将这几个版本糅合,重新加以精选简编成三百六十五条,全稿始见规模。
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一种反思的能力。 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盲目相信。他们对信息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他们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他们更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本书将帮你提高思考的质量,从而助你实现你的目标和雄心壮志,令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同时理解到他人是如何努力企图影响你的思想的。本书也将助你把握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例如如何与人相处,乃至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现在,是到了该发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的能力及其角色的时候了。你有能力实现更有意义的职业目标,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解惑者,更明智地运用自己的能力,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并获得更加充实、幸福和安全的生活。选择就摆在你面前。
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自它诞生起,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便深入其各个层面,禅宗本身亦成为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然而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现代读者对禅并不了解,对其不离当下、不离自心的可实践性亦缺乏体认和受用。
对20世纪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批判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何科学认识和解决社会变迁中的人口老龄化。面临普遍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我们需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研究和解决现实存在的老年人问题,服务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沿着人类社会对20世纪的反思的轨迹去考察和建立一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在制度发展和价值实现探讨养老问题,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网络。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中,我国出现“重老龄”、“修文化”、“讲道德”、“提和谐”等新的社会动向,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现实环境条件下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道路,选择一条通向和谐社会之路。研究和处理好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探讨和解决好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建立和完善新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志》篇里阐明了自己写这本《家训》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被誉为 “家教规范”。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说《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10月21日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民族问题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为做好民族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遗世手稿》,简称《遗著》,是康德在人生的最后8年(1796左右—1804)倾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如果从次于1882年在期刊上发表计算,《遗著》问世已有131年。对于《遗著》的研究, 国外学界的探讨方兴未艾,近十年尤为重视,但学界关注不多。与此相关,“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 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德的 (Opus postumum)研究” 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我国部关于康德的《遗著》研究的专著,试图揭开《遗著》与康德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阐明《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部
这是一本介绍逻辑学基本原理和技巧的书。本书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到论证,到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和主要形式,这些看似枯燥难懂的内容,却被作者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得明明白白。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又无聊的学问,只有那些有闲阶级才有时间思考,但《大问题》的作者罗伯特·所罗门却要说,哲学绝不是一小群专业人士的专业特权。哲学需要严格的清晰,但它不仅是现代的方法、专业者的游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个人的声音。 在《哲学的快乐》中,罗伯特·所罗门教授以哲学的干瘪和职业化为主线,用他所受的分析哲学训练与对大陆哲学的热爱,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情怀,重新追问什么是激情、正义、悲剧、死亡、自我等等,论辩这些奠基哲学的永恒追问所受的冷遇,探讨理性的人类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各种情感,突破理性的界限,拥抱爱和智慧,过上善与好的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并让每个热爱思考和生活的人,都能勇敢、真诚地去发现并珍惜哲学中蕴含的无穷快乐。
本书系钱穆先生关于宇宙人生之重要论著。作者既涵咏中国古先圣哲遗言旧训,又体察西方诸端学说明其大要,剖切人生生死、魂灵、性命、心灵诸问题,发明文化传统中深奥蒙昧难以言传者,藉以修养心性,培正精神,导往光明与康坦之途。作者博通群籍,出入中学西学,以极浅近语言条分缕析,平和而中正,通透而不失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