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斯兰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学的历史进程,在学术上主要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达摩禅学是中国禅的先驱,中国禅的正式出现是道生禅学,慧能禅学标志着中国禅的真正形成,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践履规范的是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此后中国禅只是在如何体悟(方法)上兜圈子,在世界观上开辟不出多大的新意境,只是向儒、释、道三教融会的方向发展。到了近代,其主体人间禅学,是三教融会的归宿,也为中国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出方向。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中国禅学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
本世纪文化范畴内的诸多现代主义思潮,都源起于那一时期的俄国。人们称其为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将它与以普希金、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文化的“黄金时代”相提并论。就整全的影响而言,白银时代的文化似乎还超过了黄金时代,如果说普希金他们这一代人将西方文化引进到俄国,为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嫁接做出了成功的试验,那么,白银时代的一代人则在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的同时,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让俄罗斯理念以迥异于传统所理解的东方和西方的模式走向了世界。 本丛书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人文学科;既有重要作者的别集,也有重要思潮或流派的合集;既有可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也有意蕴深刻的思想性著作。它们相互之间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国白银时代文化的全貌。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启蒙理性,都对权力意志构成了压抑,使得身体呈现出病态的症状。 尼采试图颠倒这个压抑,他为此特别突出了生成、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正是这些品质,才构成了强健身体的基本素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就是对形而上学造就的病态身体进行否定,对强健的身体及其诸种特性进行肯定。
本书借鉴当代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游”、“美”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庄子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试图藉此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 绪论部分对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对《庄子》书文本材料运用方面的考虑作了一些说明。章对庄子哲学的产生背景作了考察,试图说明庄子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其他各家学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通过对“道”字的语源学和语义学的分析,对庄子之“道论”的本质含义作了新的探究。第三章对《庄子》书中“真”这个概念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庄子的语言观,特别是他的语言怀疑论。第五章分析了“道不可言”与“道”就是“言”的悖论以及《庄子》文章中
《劝学篇:福泽谕吉(日)》不仅可以让你知道,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应当学什么,应当怎么学,而且同进还可以让你知道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真谛是什么。
丘处机(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传奇人物之一。师王重阳,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本书为您讲述一个人、一个教派以及一段机缘,为您呈现一部激动人心的传奇。
神学思想及其学术,与历史的社会处境和知识状况有无可否认的实际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在思想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知识社会学认为,历史的社会处境对神学思想的建构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分析原则并不是说,社会处境的影响是直线性的,和结果单一的,换言之,在一个共同的历史社会处境中,不同的神学家会有不同的思想反应和思想建构。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本书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本书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本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楞严经》则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1969年)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Moore,1873~1958)在其有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万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
这是一本日前关于命运本体论最系统、最透彻的力作,被一些学者誉为“开宗立源之作”,本书对“命运”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当今社会处于变革年代,人心多虑,命运话题无处不在。人们需要拔清迷雾,对命运进行科学客观的认识,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顺从命运、认识命运、改变命运。本书对命运自身的方方面面都有清晰的理性认识,很是适应人们的需要。 本书体大思精,立意深远。在论证命运本体的同时,还附带对传统的相法、、风水、解梦等方术之学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批判。笔力刚健,文气浩阔,令人折服。其中也有部分观点属于探索性的,仅供学界参考。
本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作为主体部分的《意识》一书,二是增加的“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三是作为附录的“逻辑的世界”。从本卷的主题——属人的世界——出发,改写了《意识》的部分内容。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学习心得笔记。 根据当今学人的根基,学修的重点放在了下士道次第,因此,下士道的法讲得较详细,其余较简略。在下士道诸法中用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详细讲了亲近上师法,暗示了结上师因缘是重要中之重要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是一部思想修养法,对人们的世俗心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其中每一种法理都是针对相对立的无明设的,如无常观针对执常无明,业报观针对不明因果无明等等。 菩提道次的修行法就是智慧和心中无明的交战,认识一条法理,破除一种无明迷茫,悟出一种道理,这就是破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有法理知识,破除无明迷茫后,悟出的一个新的觉悟境界,才是生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