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数字出版概念、产品形态分类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涉及数字出版发展脉络、现状、内容编辑加工,数字出版传播,数字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技术,出版系统组成、标准、运营、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阅读《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有助于读者对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有系统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为文选,共选入中外18位经典作家的22篇谈书与读书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2位,均是历代大师,如:培根、蒙田、叔本华、爱默生等;中国作家6位,皆为近现代名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由刘文荣编著。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本书系统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著作权的基本概念,著作权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原理,国际版权公约原则等,并且结合修正后的著作权法以及科技期刊著作权实务,具体讲解了著作权的主体、客体,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的使用方式,著作权的转移和著作权合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使用,著作权的集体管理以及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结合典型案例)等。其主要特点是结合具体的合同文本,详细讲解了科技论文著作权合同和科技期刊著作权合同,并对期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解答。 书后附有常用的14种与期刊著作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关键词索引。 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实用性强,能够结合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和科技信息的网络传播等实际工作,对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既有法学理论上的分析,又提出具体解决
是一部论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出版印刷发行事业从萌芽、形成到发展壮大这一辉煌历史的专著,足江西著名红色文化学者严帆继1991年出版在新闻出版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之后的又一学术成果。《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的机构、人员、工作概况、系统分布、方针政策、报刊书籍种类和重要历史功绩等。《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有四大特色:一是篇幅达五十多万字,比上一部增加了近两倍;二是介绍了苏区红色报刊、书籍读物近五百种,其中新发现的近百种,对台湾地区所存中央苏区报刊也作了考证;三是从理论上加深了对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事业的研讨与阐述,并在占有大量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史论结合,阐述了其历史特色、基本经验和
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图书出版业的一部力作,反映了当时美国大众的文化品位。其中不仅涉及克诺夫、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哈珀、双日、利特尔-布朗、法尔-斯特劳斯-吉鲁、格罗夫等出版社,还有新美国文库出版社、巴兰坦这样的平装书出版社。书中对那时出版人、天才编辑的出版逸事以及他们对美国文学事业的贡献都有很多精彩的描述。
本书基于案例调查的数字阅读负面影响实证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生态视野下数字阅读负面影响的消解路径研究”揭示数字阅读负面影响实况中问卷与案例“两翼”调查的一翼,进行了调查框架的科学构建、影响维度核心内涵与具体内容的设计与布局,调查了数字阅读在阅读条件、阅读过程、阅读习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面貌和是非观念等维度的负面影响案例与数据,揭示了广泛而严重的数字阅读负面影响真实现状,对于数字阅读影响研究和数字阅读问题解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特色有:、《中国期刊发展史》作者们却执著地把握一个基本观点,即从期刊为社会进步服务的角度审视二百年来的期刊发展,把这一朴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贯串全书之始终。书中论刊、论人,就像作者所说的,着眼于其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因之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五四号角《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占据大量篇幅,构成中国期刊史之骨干。 第二、《中国期刊发展史》一书中的历史线索梳理得一目了然,既体现出社会运动的轨迹,也体现了变迁的清晰历史框架。 第三、《中国期刊发展史》在描述社科期刊发展同时,也着力介绍了科学技术期刊的历史,从其孕育期、诞生期、发展期写到不同历史阶段里经历过的艰难困境,又写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里科学
出版科研应该说主要是一种应用型研究,作者在本书中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特性。以对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为主,又侧重对出版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作者从出版业竞争的宏观环境、产业组织、产品市场、企业组织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中国出版业的竞争态势作了初步探讨。在分析当中,作者注意广泛运用西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一些理论、模型,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新意的命题。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是湖北省出版科研基金资助的首批出版项目之一。全书分为“引言”、“中国出版业的宏观竞争环境”、“中国出版业产业内竞争和产业组织优化”、“中国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与市场”、“中国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变革”、“结语”等六部分。
《从创意到书——修改与自我编辑》为你提供了将草稿打磨成完善作品的工具和建议,以使你的作品为代理商和出版人所青睐。阅读本书你将学到: 1.自我编辑技巧,涉及情节、结构、人物、主题、声音等,在你写作的时候运用这些技巧,能够减少后期修改工作量。 2.修改润色草稿的方法,使其成为紧凑、完整的文学作品。 3.最终修改检查清单,指引你一步一步做出修改,不漏掉每一环。 4.第二版的新内容:怎样让作品更有“深度”,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的兴奋。
《1001种图书营销方法/凤凰出版研究译丛》出版三十年来,不断重印,不断改版,帮助并见证了的诞生,滋养了无数出版界人士的职业生涯。《1001种图书营销方法/凤凰出版研究译丛》揭示了从纸媒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图书营销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渠道、媒介、策略,不变的是理念:出版也好,营销也好,说到底都是人和人在打交道。
《中国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一书,分别以“中医药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新中国图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21世纪中国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三篇,梳理了中国在海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典型图书、典型传播事例,探讨了这些中国文化、思想获得世界影响的原因与时代背景。其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珍贵的一手史料,都是作者倾注多年心血整理、挖掘而成。迄今为止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书中大部分文字曾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广角》等报刊杂志上,并获得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