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学概念“电子媒介人”,是一部见解独创的学术著作。在媒介化社会的宏观视野下,作者从人与媒介的关系史、媒介化社会中电子人的崛起,电子媒介人的历史地位、困境及电子媒介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做了深入剖析。
本书以网络媒介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分析出了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新特质。作者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其peer to peer 的技术思想架构赋予网络媒介平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但其社会应用依然摆脱不了现实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操控,因为网络媒介就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此,社会对网络媒介的具体应用使得网络媒介同样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由于技术原理不同,使得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具有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本书梳理出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具体特质,如: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意识形态的共在与复杂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和不安全对抗性。本书结合这些特质,提出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
本教材紧贴网络实践发展现实,在把握网络传播脉络的基础上,坚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能够提高读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与本教材编写的人员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主要编著者横跨学界和业界的良好背景,能够有效搭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本教材穿插了大量直观、生动、新鲜的案例,便于读者对网络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教材的配套课件中,附有每一章的“延伸阅读”内容,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编著者撰写并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亲自参与操作的案例,对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大帮助。
本书200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13年国际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分会的年度很好著作奖 本书不仅抓住了传播中核心的网络问题,系统介绍了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网络结构本身,深入分析了网络结构的生成机制问题,探讨了网络研究涉及的社会理论基础 书中提出了多理论多层次的网络研究框架,应用复杂适应系统观点分析传播网络并构建计算机仿真环境以验证各种理论与假设 书中还探讨了传播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关系,为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动态组织结构涌现提供了基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各行各业的人运用互联网来工作、娱乐、消费。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实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
中国“媒介军师”喻国明及他的团队用拥有影响力的嵌套学说对微博的发展逻辑及价值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新浪微博个人用户及福特、凡客诚品等企业用户深度访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行动路线图式的战略与策略。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积极认可和深入应用。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各行各业的人运用互联网来工作、娱乐、消费。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实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
对于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设计类别而言,它的内容、范围、价值与目的等属性难免会处于一种模糊与游离的状态,如同平面设计在发展初期被看做是纯粹的装饰艺术一样,数字视频设计也常常被人们与影视艺术、动画艺术混为一谈。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它在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速度与广度。本书写作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模糊与游离的状态中牵出头绪,将数字视频设计与影视视听语言的概念方法区别开,梳理出相对独立的表达语言与方式,为数字视频设计的教学与设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让我们用这样一段话来认识数字视频设计:“今天,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字视频设计师应该具备操控一系列令人迷惑的组合专业技能的能力,其中尤其包括以下能力:出版印刷设计师对于字体排版的能力,动画师对动态和时间掌控的灵气,插画师在画面风格化表现上的才气,作家或
文学革命与传播》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历史地位的杂志,也是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研究对象,但是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分析它在我国文学革命中的意义和影响的研究却很少见,《文学革命与《新青年》传播》可以说从该角度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特别是较为系统地运用量化内容分析的方法,值得提倡。 rea shape="rect" coords="231,71,305,96" href="e../discountZone_five/index.htm#ref=read-discount" target="_blank" alt="限时折扣"/>rea shape="rect" coords="560,72,659,93" href="e../block_dushumobiledownload.htm" target="_blank" alt="相关功能查看"/>rea shape="rect" coords="230,104,279,154" href="itunes.apple./us/app/-du-shuiphone-ban/id488202082?ls=1&mt=8" target="_blank" alt="iphone客户端下载"/>rea shape="rect" coords="297,101,351,153" href="e../block_downloadAndroid.htm" target="_blank" alt="android客户端下载"/>rea shape="rect" coords="375,102,419,156" href="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共收录相关论文18篇,分两部分编辑,内容涉及: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新媒体技术的社会影响;网络媒体的现状与变局;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评价的实证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等。
中国“媒介军师”喻国明及他的团队用拥有影响力的嵌套学说对微博的发展逻辑及价值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新浪微博个人用户及福特、凡客诚品等企业用户深度访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行动路线图式的战略与策略。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积极认可和深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