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 萃取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东京国立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内外馆藏碑帖珍品。 力邀彩印巨头共同打造,四色还原,用纸考究,传统书迹珍品与现代印刷工艺交相辉映。 精选重要且具代表性的书家名迹,以备书法初学者、爱好者选择。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吴昌硕篆书心经/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吴昌硕篆书作品。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书风遒劲而典雅,肃穆而秀逸,堪称汉隶的经典之作。清王澍评此碑: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 清方朔评:盖此碑之妙不在整齐而在变化,不在气势充足而在笔力健举。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 〈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 心 、 性 、 情 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 任其性命之情 与 安其性命之情 的理论走向。
本书汇集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 道家的社会关怀 和 老庄的人文思想 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见解犀利,是一部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
《人类知识原理》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此书所论述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对后来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 移掉 无神论的基石。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存在于感知者心中,提出 存在即被感知 的唯心主义基本原则,宣称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避免唯我论,他肯定观念来自上帝,并认为观念的存在就证明上帝存在。
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一。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相对论理论,而且为了让这一深奥的科学理论为更多的人了解,他写作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汉译名著本17)》。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对整个宇宙的一些思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思想史上精彩的科学理论。 该书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面世以来流传整个世界,多年来一直印行不辍。
王福庵(一八八〇 一九六〇),原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褆,号福庵、福厂等,晚年号持墨翁、持墨老人、持默老人等。王福庵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工篆刻,精二篆,好文学。早岁成名,二十五岁时即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在西湖孤山创立西泠印社。王福庵毕生精研篆艺,且精于训诂,其篆书秀劲蕴藉,浑厚古朴,论者称道: 所书玉箸,悉用《说文》正字,每一字之结篆安排皆视字形而定,如治印然,或垂或收,参差错落,寓动于静,孕奇于正,实开玉箸新境界。 现藏于西泠印社的王福庵所书《说文部目》,以标准小篆书体写成,端庄工整,温润婉畅,是篆书初学者的上佳范本。
.
本书是书法大家沈尹默关于学书的心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较浅显的入门教学文章,谈论了学书的工具、执笔行笔的方法、入门应当临什么帖等初学者关心的基础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如何临摹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针对学王的诸多困难,从字帖选择、用笔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可行的建议。第三部分是对颜真卿等历代名家学书经验的诠释,力图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讲得简单明了,对想要了解书法理论或进阶的书法爱好者有所助益。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书学思想,本书选配了部分沈尹默的书法作品及文中提到的名家作品图影,以作补充。
本书讨论的是 人文的风土 ,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 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 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鼎内铭文四百九十九字,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 散氏 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有铭文19行357字。通体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字迹凝重遒美,别具一格,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立于东郡谷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明初出土,今置泰安岱庙东廊房里。《张迁碑》是原谷城长张迁改任荡阴令后,由谷城故吏集资为其建立的功德碑,记录了张迁的政绩和德望。 《张迁碑》上承篆隶下启魏碑,既有篆隶笔意,又有楷书意味。清代碑学兴起,《张迁碑》的书法价值被重新发现,伊秉绶、阮元、吴让之、何绍基、沈曾植等人,皆有临摹作品传世。《张迁碑》与《曹全碑》一起,成为隶书典范。《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拙中生巧,静中有动。笔画质朴厚重,淳古而不乏生趣。结体方整严密,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字形上大下小,错综揖让,多有奇趣。章法灵动多变,行距清晰,字距参差。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文化有三阶层:物质人生、社会人生和精神人生,两类型:农业文化、游牧与商业文化,七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此为钱穆先生所建构的文化学的框架,也是贯穿本书的经脉。先生基于数十年来对世界整个局势之观察与认识,认为当前无论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无不由文化问题产生,故无不需由文化问题来解决。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等。东汉永寿二年(一五六)刻立于孔庙,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 孔庙三碑 。碑高二百三十四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四面皆刻有文字。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文记载了鲁相韩敕修饰孔庙、添造礼器车舆的事迹。《礼器碑》书风瘦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清王澍评曰: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为奇绝。 清杨守敬评此碑: 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作为汉碑中的经典,《礼器碑》极具艺术价值,历来是学习隶书的上佳范本。
本书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的代表作。他用对话体裁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个体家庭,人人过幸福生活的美好社会,同时抨击了私有制所产生的一切罪恶。他的共产主义的理想表达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备受压迫的意大利城乡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篆书一直以中锋用笔为正宗,形成了铁线篆、玉箸篆这样略显工艺化的成熟书体。早年邓石如临习 二李 几可乱真,勤奋而独具创新意识的他在广泛吸取秦汉金石奥秘的基础上,以隶书笔法改造 二李 篆体,即所谓以隶化篆,在婉转流通的篆书线条中融入了隶书笔意和顺应自然的书写性,将篆书线质写出了情韵,一改篆书难写、书之乏味的窘境,引发了篆书创作的繁荣。邓石如以长锋羊毫写篆书,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写出的笔触如锥画沙、印印泥,古朴雄浑。邓石如所书《篆书千字文》线条圆劲浑厚,结体方圆结合,收录汉字较多,是临习篆书者极好的入门范本。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正如钱穆先生所云: 欲考-国家-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 学术 ,下层则当注意其 风俗 。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性,中国学术亦有其独特性。《中国学术通义(新校本)》所集钱穆先生多年论述中国传统学术之独特性的文章,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进行了通论式的分析梳理。综合各篇而会通观之,可知中国学术的独特性, 实非可以西方成见以为评骘,亦非可以西方成规以资研穷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於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其石共十件,高五十至九十厘米不等,直径约六十厘米,其状似鼓,俗称 石鼓 每石各刻四言诗一首,记述秦国君王狩猎之事,故亦称 猎碣 原文应有七百馀字,今仅存二百七十二字。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文字体在金文与秦篆之间,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字体。用笔起止均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风神古茂雄秀,冠绝古今。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口天大潋、吴昌硕、王福庵等皆获益于此。 本书所刊为北宋拓 后劲本 ,存四百九十一字,原为明代藏书家安国所藏,现藏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
从古希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欧洲 思想解放史 ,改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房龙认为宽容就是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并指出人类只有消除了自身的恐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宽容。这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
《族群与边界》是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书中,巴特及其他学者认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固定化群体,而是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群体的建构过程。因此他们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不是独立的,而是人们持续的归属和自我归属的产物。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了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书中的八篇论文,所涉及的田野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族群社会,但各项研究都贯穿着这种对族群的理解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这本文集的出版,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直至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