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 ,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 ,对于今日研究洛阳的历史地理、考古发掘以及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洛阳的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记载,成为今日研究六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 《洛阳伽蓝记》明代以前的版本早已佚失,本书选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现存早的版本 如隐堂本影印出版。如隐堂本也是诸刻本中好的版本,此次出版使
抱朴 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内篇20卷,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卷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本次出版据宋绍兴二十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影印。
《逸周书》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赘一 解 字。正文基本上按照所记事的时代早晚编次,主要记载从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 此书宋时有刻本,无传,今传世*早的刻本,即此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儒学刻本。本次影印出版即以此本为底本。全书十卷,晋孔晁注。全书框高二十三厘米,宽十五点六厘米。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左右双边。此本卷前有黄玠《汲冢周书叙》,卷后有丁黼《周书后序》。此本白皮纸印造,刻印俱精,是元刊中的佳刻。此本钤有 吴兴沈瀹 吴元恭氏 铁琴铜剑楼 等印记,在明代迭经吴、沈递藏,显得更加珍贵。今藏国家图书馆。
《茶经》宋刻本,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全书三卷,十章,分别叙述了茶的起源、形态、种类以及栽培方法;茶叶的采摘和用具;茶叶的煎煮和饮用;茶叶的掌故和功效;茶的产地和优劣等,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历经五家后入四川省图书馆。 《酒经》宋刻本,全书三卷,分别叙述了酒的起源、掌故,酿酒工艺的发展流变;酒曲的分类及制法;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各类酒的酿造方法等。所述酿酒工艺与近代黄酒的酿造水平接近。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知其历经明清藏书名家递藏,后入国家图书馆。
揭曼硕诗集三卷,元揭傒斯撰,元后至元六年(一三四〇)日新堂刻本,傅增湘抄补缺叶并跋。揭傒斯诗文俱佳,元明时期影响甚大。其詩文集传本较多,有生前编订者,有身后门生整理编校者,亦不乏基于此二者而传抄再编成书者。该诗集乃揭傒斯门生燮理溥化所编。元代以后,毛氏汲古阁曾据元刻本刊印过此书,然汲古阁本后世失传,难以比较。至元六年刻本《揭曼硕诗集》传世极少,十分珍罕,现国内只有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傅增湘跋。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
本书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汉宋学互相争胜期间宋学最重要的人物。本书是作者撰写的一部专谈古今著述体例的著作,历来广受好评,现代史学大家陈垣先生最为推荐,并要求作为启蒙发凡的良好读物。
《王文正公笔录》,北宋王曾撰,本书所记皆太祖、太宗、真宗时廊庙旧闻,下及仁宗初者仅一二条。 王曾是真宗朝咸平五年连中 三元 的状元,为宋代名臣,谙习宋朝掌故,《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有据,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往往全采其文,是一种重要的宋代史料笔记。
暂无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受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 本次重印,对开本和版心进行了优化,并锁线装订。
。。。
暂无内容简介。。。。。。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暂无内容简介。。。。。。
陆机(二六一三〇三)字士衡,三国时吴国吴郡(今属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逊、父抗,皆吴重臣。曾任吴牙门将,吴亡退居旧里。西晋太康间,与其弟陆云入洛,名动一时,并称“二陆”。历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和中书郎等职,后荐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在“八王之乱”中遇害。《晋书》卷五十四有传,称:“所著文章凡二百余篇,并行于世。”《陆士衡文集》是陆机诗文作品的汇编。此次据国家图书馆藏清影宋钞本扫描影印,颇具版本及文献价值,自内容而言可视为“宋本”。
陈三立著,据一九三一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一卷。陈三立工于诗歌,造辞精妙,多为与友人唱和之作。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避俗避熟,力求生涩”以生硬晦涩的遣词造句表达诗意,诗歌流露出对现实无望的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