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蒙学读物中,《幼学琼林》是编得、影响的著作之一。对于它,古人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说是“读过《幼学》会看书,读了《幼学》走天下”。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幼学琼林》属于正宗的古代启蒙类书。尽管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那样声名显赫,可要论普及之广、效用之大,该书则远远胜过了那些皇皇巨著。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同时还有过《故事寻源》等异名。关于它的最初编写者,历来存在着争议。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的程登吉,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溶。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人邹圣脉在原本基础上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不过在旧私塾中,人们常省去增补部分不读,以求内容的精悍。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在编辑注解该书时,也略去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蒙学读物中,《幼学琼林》是编得好、影响*的著作之一。对于它,古人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说是 读过《幼学》会看书,读了《幼学》走天下 。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幼学琼林》属于正宗的古代启蒙类书。尽管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那样声名显赫,可要论普及之广、效用之大,该书则远远胜过了那些皇皇巨著。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同时还有过《故事寻源》等异名。关于它的初编写者,历来存在着争议。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的程登吉,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溶。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人邹圣脉在原本基础上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不过在旧私塾中,人们常省去增补部分不读,以求内容的精悍。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在编辑注解该书时,也略去了后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一部用韵文形式写成的蒙学读物,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多方面文化知识,是一部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它不仅为初学者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条简捷的道路,同时,也可为研究者提供参考。由于它内容广博,有的人甚至说它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读物。这种观点也许略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确也反映出它自身的学术价值。辑录者程登吉,为明代诸生,生平不详。 作品分四卷,侧重在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并穿插了不少生动的历史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由于它是用韵文写成,文字简略,适宜于口主能,但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次整理加以比较详细的注释,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交代其语源,并引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以帮助理解。
暂无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蒙学读物中,《幼学琼林》是编得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对于它,古人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说是“读过《幼学》会看书,读了《幼学》走天下”。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幼学琼林》属于正宗的古代启蒙类书。尽管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那样声名显赫,可要论普及之广、效用之大,该书则远远胜过了那些皇皇巨著。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同时还有过《故事寻源》等异名。关于它的最初编写者,历来存在着争议。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的程登吉,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溶。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人邹圣脉在原本基础上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不过在旧私塾中,人们常省去增补部分不读,以求内容的精悍。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在编辑注解该书时
基本信息 书名: 幼学琼林-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作者: (明)程登吉 开本: *: 29.8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5-08 书号: 978754033869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崇文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作者:(明代)程登吉 本系列主编:仝晰纲,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第五批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