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钱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十二次讲演辞。在书中,先生就中国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人和人伦”“民族与文化”“进退升沉”“ 理想”“中庸之道”“前途展望”“武功武德”做了详细解说,对中国历 的“军人”“人事理”等内容做了深入阐述。先生指出,这些文化传统的精要,是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的极大贡献。
本书汇集了钱穆有关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多篇文章和演讲辞。上卷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化比较、青年与人生观等内容,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宏大精深。下卷主要包含先生对教育制度与师道的宏观看法,包括大学与中学、革命与国史、民主与建国等。全书写作时间跨度大,但历久弥新,是热爱中国文化者不可错过之作。
林徽因著的《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在新疆,巴扎既是一个特殊现象,又是一个热闹的地方。维吾尔族具有经商、崇商、重商的传统,天山南北各地绿洲的巴扎就是维吾尔人长期人事商贸活动的结果以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巴扎可以说是新疆绿洲的说明书和维吾尔文化的博物馆。 《绿洲聚会(维吾尔巴扎与民俗生活)/民俗书系/华夏文库》由哈丽达·斯拉木著。
陈绶祥著的《二阶文明》为“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第三种,由文化学者、艺术史家陈绶祥先生所著,内容与国画有关,旨在唤醒对国画的思考和学习。“二阶文明”是作者在对比了“肉食民族”和“素食民族”的不同之后,对中华 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作者首先从汉字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词如“文”“化”“感”“受”“识”等的基本含义和范畴。接着作者又详细解读了“文明”“文化”从本质上完成发展与转变的原因。为了 进一步论述文化发展时期人类语言的变化,作者还列举了西方“达达主义”的文化背景,借之与中国“牙牙学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展示了中华民族汉语的发展过程和语言特征。之后,作者还从 农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传统造字法以及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引用了先秦名家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二阶文
本书汇集了钱穆有关民族与文化这两大主题的多篇讲义和讲演辞。钱穆一一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本质、中国社会的形成、中国历史演进的大势、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同时,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钱穆点明,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断 ,就在于“民族”和“文化”这两者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长征 文化公园100问》是“ 文化公园100问”丛书系列中一册,定位是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文化科普读物,以 文化公园为切入点,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呈现长征 文化公园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其重点建设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文化公园这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正文约100篇文章,以设问为题,每篇篇幅1000字左右,全书配彩图20—30幅。 正文篇章结构按照内容类型划分,同时观照到历史与 研究动向、阶段性建设成果,分为:序篇、红色史实篇、文化艺术篇、科学技术篇、绿色生态篇、时代精神篇。辅文设计“名词索引”“参考文献”等板块,增加本书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不管是通俗历史读物,还是当代诗人、戏剧家及小说家对古典题材的重写,无一不彰显着古典世界及其文学杰作的巨大魅力。在本书中,威廉·艾伦以文类为纲,贯通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种文学传统,列举来自各个文类的丰富素材,借此说明了希腊语和拉丁语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古典”的含义,试图解释它为何至今仍在塑造着西方文学的概念。
陈绶祥著的《 农业文明》一书,是文化学者陈绶祥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录。该书从中国农业文明的诞生出发,结合耕种方式的演变、农业工具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文字的诞生等,引申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征。这里的“ ”,是指 初、 源起、 本质的文化状态,也就是农业的原始状态。中国的“ 农业文明”,即靠种子繁殖的农业,区别于西方的狩猎、畜牧业。因而作者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从根本上就有所不同。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总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如中国人平和的交往方式与人性特征;讲求“仁义”,注重修身与劳心的统一等,都可在农业文明中追本溯源。可以说,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往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 终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五讲》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社会结构与文明类型研究》的阶段成果,是刘余莉教授根据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全面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社会的实践运用。全书从弘扬中华文化乃当世所必须、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传统文化从根救起,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
曹亚瑟主编,苗怀明注评的《落叶半床书--书香小品赏读》从先秦至清末的各类典籍中选收与书籍有关的小品文字一百多篇,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一部优美风趣、可读性较强的书香小品集,供欣赏品鉴,另一方面也是在介绍古代与书有关的人与事。所谈内容多为有关学术者,或书籍的版本、校勘,或书籍的思想、艺术,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可见作者本人的学识与功力。话题虽是书籍,但远可观历代兴亡,近可知人世沉浮。
本书为研究城市化发展的文集。主要探讨了城市化的产生及其发展、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城市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城市在东西方文学和文化产品中的再现等。按照文章的内容,论文集分成四个部分:城市文明的变迁、都市空间的现代性、城市与文化再现以及城市化发展与特色文化保护。
马超骏编译的《国学经典500句》从先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取名句500余例,以诗话的语言,将古文字、古文学翻译为通俗、顺畅和精美的现代散文。本书不取成篇论述,而只选取其中的名句,包括:(1)当今已经和仍然习用的经典名句;(2)不常用,却富含深意,对人有启发意义,应能习用,可以流传的。从而以小见大,旨在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够读懂看似深奥的古文,成为读者大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的普及读本和入门书。本书大体以典籍诞生的时间为顺序,从中可以见出古人思想发展的进程,更可以见出经典本身的轮廓及体系,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全面了解。
本书以教学设计、教研心得、教学观点、教学随笔为载体,以记实的文字和生花的妙笔记录了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执着教学之路的美德大爱,展示出教师的动人风采。他们想方设法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内在美,感悟数学的自然美,努力使数学成为学生丰厚的人格内涵的滋养之地。
《易经》是一部世界范围内认可的人生哲学经典,号称群经之首,是参透宇宙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多能钥匙。王颖著的这本《南怀瑾说易经》针对南怀瑾先生对《易经》在哲学、艺术、修养、人文、处世等方面的解读,深入浅
家风是中华文化中很为朴素的智慧沉淀,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脊梁。而众多有名人物的家风也为后人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家风丛书包含《革命家家风》《名仕家风》《百姓家风》《名士家风》《家风诗词》,从五个方面,梳理并精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精髓,督促我们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前人宝贵的精神养分。本书收录了有关百姓家风的故事,并对作者和创作背景做了介绍,提炼了核心家风。这是对中华家风文化的梳理,百姓家风更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总结。
陈思和著的《流水账(精)/合众文丛》是作者编定的靠前6本编年体文集。作者一直坚持写作来梳理生活,反省自己。作者为自己这两年不到(2015年1月到2016年9月)的生活做了一个流水账。本书列入的文字,是作者近两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讲演文本或书评、序言等。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文字以及处世方式对读者是很好的示范。
全书分综述、绣地、绣艺、绣人、绣品、绣承六个方面来介绍高新区刺绣,尤其是镇湖刺绣的独特面貌,综述苏州高新区的刺绣文化为苏州首屈一指,而高新区镇湖丝绸更是苏州刺绣的发源地之一。此外涉及苏绣的具体技艺和针
本书为2013年浙江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结项成果。借助龙凤花烛现存的模具,本书对龙凤花烛进行深入的文化探究,本书从对手工艺的感悟、龙凤花烛产生的背景、模具的世界、龙凤花烛的制作过程,很后探索龙凤花烛的现代转型。
《以蜗牛和雄鸡之名》作者何晨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去观察法国人,并试图分析造成现代法国人一言一行其背后的大众文化。他将在法国遇到的一些事情,以及与法国当地人发生的一段有一段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