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中国人的性格》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 真相 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 曲 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尽管是从这三位主要曲家入手讨论,然而他们并不以茕茕孑立、迁客骚人的姿态来独力构建自己的曲创作世界,在文学史上鲜有提及的其他许多文人也参与了他们的曲作唱和活动,因此,探索这三位曲家领袖各自的曲创作的 圈子 也正是本书揭示围绕这些文人所浮现出的曲创作的陕西和山东两大地域中心的过程,进而展现十六世纪中国北方的地方创作群的全景。本书借助 文学场域 的理论,将 曲家圈子 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著名学者薛林荣继《鲁迅草木谱》和《鲁迅的饭局》之后的又一部 微观鲁迅 随笔专著。鲁迅堪称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的先驱,他缔造了现代文学醒目的一批 门面 ,今天看来 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 。《鲁迅的封面》通过梳理82个鲁迅著译初版本封面,阐释了鲁迅对 新的形 新的色 的倡导,以及对 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的坚守,探究了鲁迅的出版思想,也对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现代性进程进行了回望。同时,对民国时期文化事件亦多有涉及。全书图文并茂,将为读者呈现直观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国思想文化问题的讲座,在这短短的六讲里,作者探讨了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理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点和发展,也瞭望了中国文化的未来。作者明确地把对以往历史的研究和对将来的预期联系起来,前后一贯,自成一说,使读者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中国的发展前景。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 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品位稻盛和夫哲学真谛 ★ ★ 成功哲学的典范 ★ ★ 探寻稻盛和夫人生与经营哲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 ★ 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获强大内心的宝典 ★ 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现已年届89岁,在企业经营上屡创佳绩,他不仅创立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78岁高龄时出任日航董事长,力挽狂澜,挽救濒临破产的日航。细数稻盛和夫一路走来的骄人业绩,很多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走过这些风风雨雨?在面对功成身退还是可能身败名裂的选择时,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勇于挑战,创造新的奇迹? 对此,稻盛和夫在其畅销500万册的《活法》自序中,给出了答案 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 。事实上,不论在《活法》中,还是在其他作品或公开演讲中,稻盛和夫经常引用《论语》等中国传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以及中西哲学家的一些对比。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 破天荒 次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 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 用举重若轻的 南氏风格 ,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 南氏语言 ,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 另类史 。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
《道里邦国志》记有各地之间的路程、商货及其质量与价格、商路上的食宿条件、海港与海上航程等情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存在于 9 世纪的国际贸易路线图。其范围之大,几乎把整个文明世界都包括了进去,东面记有倭国、新罗、麻逸、香料群岛及中国;西面记有法兰克、安达卢西亚、比勒陀尼亚。它详细地介绍了犹太商人、罗斯商人及伊斯兰帝国的穆斯林商人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道里邦国志》尤其对中国的诸港口、河流、物产以及海上航程等情况有着较为具体的记述。 另附《税册及其编写》,其内容与《道里邦国志》大体相同,两位作者似乎使用的是同一种素材。
本书共收论文10篇。今人研究唐宋古文复兴运动,多着眼于其与韩愈的关系,副岛一郎先生另辟新境,深入研究宋代古文复兴与柳宗元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而《从礼乐到仁义》一文则解答了中唐古文家为何大力提倡仁义这一疑问。《宋初的古文与士风》一文揭示了刚毅尚骨气的人格类型与古文复兴的关系。这些论文反映了日本学者细读文本、深潜多思的学术特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