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对西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的窗口。 《希腊神话故事》,1840年首次出版,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希腊诸神故事、特洛亚战争和奥德修斯传说以及阿伽门农的结局。荷马的《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耳之死,而施瓦布则一直写到特洛亚的陷落,这其中包括了阿喀琉斯之死、阿喀琉斯之子参加战斗、木马计以及墨涅拉俄斯重新占有海伦等,故事更完整,更加丰富。本书出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是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好书。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本书分析了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演进过程,包括政策思想的发展脉络的分析,分别从财政、税收、金融、工业、农牧林业、边贸、对口支援和扶贫等具体类别对政策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 以民族八省区近十年左右的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现状,接着分别从三次产业占比、工业结构和三大需求这三个角度来解析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理清从经济扶持政策到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财政、税收和金融三个角度分析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中抽取出适应全部民族地区的新的思考,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石枧村进行民族志式调研。石枧村位于湘桂交界处,属于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东线村落之一,处在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族群互动频繁,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理想样本。本书是在石枧村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共分11章,分别对村落历史、婚姻家庭、水资源、经济交往、村庄教育、土地流转、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互联网进村、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人类学调查,从不同角度描绘和分析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复杂族群互动的图景。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作为民族学著作,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边缘地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本稿以诗歌为主题,对艾青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做一些分析、研究和探讨。是一本具有科学性和较高理论价值的文学专著。稿件层次清楚,结构合理。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部富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论著。该著作内容丰富、论述精到、质量颇高,体现了当代作者对文化等方面研究的较高水平,因此由“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编委会评选、审定、推荐出版。等五个章节的内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了合乎历史的阐述和分析,而且历史资料是研究哲学史的基础,作者在大量的、审查过的、透彻地掌握了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各派哲学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评价。因此由“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编委会评选、审定、推荐出版。
鲁迅先生的密友内山完造先生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本书即二战结束后内山先生被国民政府驱逐回日后对往昔的中国生活的回忆录,其回忆细致入微,语言自成风格,是很适宜轻松阅读的小品文。此外,其观察所至,与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略有不同,对今日读者来说亦有助于增强对历史的了解。
布依族 传统文化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本书以布依族 传统文化之布依戏、酒文化、民居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布依族乡村文化、石文化、民间信仰“扫寨”仪式和转场舞等其他传统文化,在充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较为深刻地思考民族文化如何融合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对布依族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社会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布依族 传统文化如何紧密结合山地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现实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布依族 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发展提供智慧支撑,促进布依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书对宋代雕版印刷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空前发达的一个时期。南北两宋刻书机构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内容之赡、数量之多以及图书贸易之盛、流通之广堪称前世所未有,后世之楷模。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让版印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利器,它促进了宋代经学的嬗变,加速了宋代史学的兴盛,激发了宋人文学创作的热情,推动了整个宋代文化和社会的转型。
本书以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平台为切入点,将原本作为创作背景的“空间”“地方”等因素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文化场、词人群体的交际网络、群体酬唱的地域面向等内容的探究,力图还原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四明、台州等地词人群体活动与创作的真实状态,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南宋词人群体酬唱中发挥的作用,以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对南宋词坛、明清词坛的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词的发展演变提供多样化的阐释视角。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中国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其中杭州段有六个遗产点和五段河道纳入系列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书便是以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作为观察样本,从杭州出发,兼及整个运河,以序章、前申遗时代、申遗之路、杭州世遗点段全景、后申遗时代五个部分,用诗意的语
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了较为全而而系统的考察,努力探讨其有效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布依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其活态传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山地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现实社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以期在创新式发展的过程中,顺利实现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目标。
《坤舆全图》来自南怀仁仿效明末利玛窦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由八张长幅地图拼接而成,是中国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图的集大成者。为了方便记识,南怀仁还编写了《坤舆图说》,以介绍当时世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本书是《坤舆全图》与《坤舆图说》的合集,对《坤舆图说》进行了句读、翻译,是现代以来首次出版。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理论大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的代表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英文版于1983年 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被译为20多种语言,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等人的《传统的发明》共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 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 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 的保护。“一个 、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
中国符号 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乐器》一书既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也是一本面向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为七章,回顾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乐器与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选取了一些典型乐器,从它们的来源、特色、制作工艺、演奏技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乐器。全书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详细梳理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种类特点、演奏技艺、民族
本书以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为研究背景, 研究并论述了教育资源推荐的基本理论, 对学习者个性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提出了基于学习者个性的学习资源推荐以及基于学习者个性的习题资源推荐策略,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对于古圣先贤,你即使学习到白发苍苍,那还是一个弟子。本书对《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进行详解,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以学以致用为根本出发点,以中国故事为切入点,以鲜活、生动、趣味的语言来提高可读性。作者融通古今、中西比对,以提升大家的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和谐、事业更长久为终极目标。希望本书能够唤醒读者的灵魂,切实、可行地改变读者的行为,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问题和困难。本书真正让《弟子规》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是一本既饱含圣贤思想,又符合时代精神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