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梳理基础理论、选取学术素材、构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基础上,对东巴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以东巴仪式舞蹈发展变异为轴心,通过原始文化遗存器物造型及纹饰、东巴舞谱、东巴仪式舞蹈等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类比实证,重构中华民族原始体育萌生演进的基本脉络及素描图景。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内容简介: 朝鲜时期上至国王的婚姻,下至世子的册封、王室的婚礼、葬礼以及宫阙的建筑,凡是国家和王室举行隆重活动时,所有与此相关的仪式等事宜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礼仪活动结束之后,会马上组织仪轨厅编纂仪轨--即由专任机构记录国事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始末,编纂一种叫做 仪轨 的报告书,向国王和相关机构报告,然后活动的全过程才算完成。 仪轨是朝鲜时代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国家和王室重要礼仪活动的报告文书,其影响力仅次于《朝鲜王朝实录》。仪轨作为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宝物,此书成书之前,无论是书籍还是媒体对其介绍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此书的两位作者作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学艺士,对庞大的仪轨资料在数量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在学术角度上对其分门别类进行论述、说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历史知识普及
孙常叙先生(一九〇八—一九九四),又名晓野, 语言文字学家,在古文字、词汇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广受学界赞赏和推崇。 本册收录的《文字学》,一九三四年石印本,五卷。卷一为“叙说”,主要对文字学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附有对该卷引用“古文”的分析;卷二、卷三主要讨论声义、说解、复辅音,附有“声义”举例;卷四介绍文字画、六书、象形、指事等概念;卷五为古文字分析举例。 本册也收录了《汉字流变图谱》。该书系一九五一年油印本,不分卷。全书图示了近二百个常见汉字的演变,有助于阅读《文字学》。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牵头执行,并联合清华、北京以及西部地区各院校的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课题立项时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也就是说,人文资源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将其作为资源来认识,却是今天才有的。资源并非
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西部民族也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此书专章介绍了西部民族的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亲长身份晋升礼仪、丧葬礼仪、日常生活礼仪、社交礼仪等,探讨了地域特征、文化多样性特征等与民族礼仪文化的关系,礼仪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等,对弘扬民族礼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为新石器时代、魏晋北朝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5%26nbsp;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他等5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
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是由宁波市政府部署,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推动,宁波市文化馆具体承担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宁波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 本书由总报告、专题篇、实践篇、借鉴篇、评估篇和大事记组成,对宁波2018—2020年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回顾。
藏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刘志群、阿旺旦增、曹娅丽编著的《藏戏图文志》从宏观的历史人文视角出发,在利用和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大量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用图文并举的呈现方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藏戏的源流沿革、剧种与流派、剧目艺术、音乐表演及舞美艺术,并对保护和发展“中国藏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具有优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传承保护价值。
20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 凿空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使者、商人、学者、僧侣怀着使命与目的往来于这条道路,将中国的文明、文化、商品传向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也将世界的物质、思想与文明带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从中国西安到意大利罗马,历时900个日夜,12000多公里,作者亲历丝绸之路,用特别的视角生动解读丝绸之路大历史,阐释2000多年来东西文化交流脉络,寻找丝路背后的文明逻辑,探求世界文明的未来之路。 丝绸之路是全球化的起源,只有读懂丝绸之路,才能理解今日中国与世界。
本书引证严格,用轻松欢快的笔触,加入百余幅精美绘画,将宋朝的节庆文化一一道来,兼具严谨性与趣味性,在专业研究和通俗文化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与节日神一起穿梭历史,还原大宋时期的历史常态,探索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的节庆文化,内容博达,与你一起领略宋朝生活,体验宋式美学。并通过漫写的形式将博大的中国文化传达给年轻读者,推动中国传统节令的文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体现中国力量,同时兼具极大的教育意义。本书也希望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以新青年的视角,研发出传统与流行并存的文化产品,全方位地打造贯穿传统与未来、虚拟与现实的IP时空。
《淮南子》被现代学者胡适赞叹为长期“沉埋不显”的“绝代奇书”,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其思想内容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相应地,《淮南子》在欧美的译介要较《论语》《道德经》等典籍滞后,直至2010才出版第一部英语全译本。本书共计七章,首次整合研究这部“绝代奇书”相对薄弱的国内传承和较为滞后的国外译介。国内传承部分,首先全面整理《淮南子》诞生至今的传承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迄今的研究,继而专题式探讨淮南国、淮南王及《淮南子》,最后深入论述了宜科学传承的“道法自然”观。国外译介部分,首先全面梳理《淮南子》在世界各国的主要译介成果,其次对比研究国内全译本Huai Nan Zi和国外全译本The Huainanzi,再次以“大中华文库”和《淮南子》英译为个案全面论述了中国典籍译介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基于副文本理论对典籍译介的重
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擅酿酒,也爱品酒。本书带你探寻酒文化的起源,认识酒的不同品类,了解古色古香的酒器,探秘饮酒活动背后所蕴藏的礼仪、习俗、雅趣和人情。阅读本书,知酒,懂酒,更加深入地品味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