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社会总在花样翻新,编辑孜孜以求的东西却永不会过时。《总编辑叙谈》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前总裁陈昕先生的一本小书,书稿内容来自陈昕先生在2021年和2016年的两场讲座,讲座是针对青年编辑和出版从业人员,作者从自己四十年的从业经历、经验出发,精炼地总结了在时代风云变换之中,编辑作为内容行业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等。作为一位用40年的时间从一线岗位做到全国家出版集团***的杰出编辑,作为操作过许多重大、复杂出版项目的资深出版人,作者对编辑这份职业理解至深,言简意赅地将毕生出版工作心法凝练于这本小书之中。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当下,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014年,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每年都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澎湃新闻推出《名校长访谈》系列报道,与校长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生动的师生故事,传播*前沿的教育理念。 本书是《名校长访谈》报道内容的结集汇总,所收录的20篇访谈汇聚了复旦附中、交大附中等上海19所开设国际课程的知名公办、民办高中的22位校长的教育思考,涉及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生成长等中学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的理念阐述和实践总结。
《泉籍翻译家与中西交流:生平述介与著译考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渠道,深入挖掘中外文史料,向读者呈现了15个有代表性的泉籍翻译家的生平活动、著译成就与译学观点。他们是周辨明、黄嘉历、黄嘉谟、黄嘉德、林健民、黄嘉音、傅子祯、曾瑞雯、庄瑞源、施颖洲、王友钊、蔡国栋、余光中、吴伯泽、杨仁敬。每位泉籍翻译家各辟一章,按其出生先后排列,依次详述。每章除了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研究成果、翻译成就,还有翻译成果一览。书后附有《 翻译史研究中的e 考据:作用与局限》,加深读者对《泉籍翻译家与中西交流:生平述介与著译考录》的理解。
我在《茶叶之路》一书中曾经把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打了个比喻,说丝绸之路是浪漫的,茶叶之路是现实的。其实除了现实的特征之外,茶叶之路还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财富之路。这条延续了整整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是一条流金溢银的财富大道!靠着它的滋养,贫弱的俄罗斯迅速崛起。它曾经让无数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中解放出来,放下手中的猎枪和鱼叉,变成买卖人……让俄罗斯商人、晋商腰缠万贯!在圣彼得堡,在伊尔库茨克,在著名的国际商埠恰克图,在中国的草原城市呼和浩特,在张家口,在晋中的许许多多大院中,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证据…… 名扬天下的晋商大多数是在这条商道上淘得桶金的。被誉为中国“金融之父”的山西平遥、太谷、祁县的票号、钱庄的老板们,他们的发迹几乎都没有离开过这
这本《当我们走在异国他乡——中西舞蹈文化的对话》论文集记录了首批留学师生的感悟,价值在于它是我国部舞蹈艺术专业公派留学师生的思想成果,在于它的真情、真事、真悟和真论。我们的生命看似是一个陌生的道路,时时都会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敢于经历不同的生活,积累经验,不仅仅依靠自我探索、善于交往、善于取他之长、善于走出熟悉的生活。做一个思想的拓荒者,才会为生命赋予不同的光彩。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份终生的职志,不追名逐利,以开放的心境接纳一切,收藏过去,面向未来。愿这部论文集不仅收藏了各位师生留学的精彩、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份为中国舞蹈事业励志的责任和留言……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西传统伦理精神文化研究》选择中华文明的古圣先贤老子和孔子遗存的经典古籍,从道家和儒家伦理精神文化的层面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论探索,分别探讨了水、孝、信、仁、礼等的真义,并反观我国现时代伦理道德的种种问题,从中明辨两者的契合件,尝试厘清破解我国现时代伦理困境的正确的价值目标、理论思路与实践取向。 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西传统伦理精神文化研究》有目的地选择西方文明中四位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亚里斯多德、韦伯、尼采、尼布尔等人的经典文献,从他们思想的不同关注点出发,分别辨析了友爱、幸福、女权、超人等理论问题的特定意涵,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展开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从而富有针对性地揭示了这些经典文献所承载的伦理精神文化的两重
本书是中华与朝鲜半岛关系专题研究,探讨的时期是宋、元和现代,朝鲜半岛则是高丽朝、朝鲜朝、因日本吞并而谋求复国和大韩民国独立初期(一九〇〇至一九五〇)。用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一手史料,于新罗王权神话的结构、西藏佛教对高丽政教的改变和意义、现代一位卓越学者的学问和命运做深入探究,揭示思想、权势的空间流动及其迷离的后果,提起中韩间深沉、越境、刻下正起作用的历史世界。 篇比较分析新罗开国神话,发现朴 昔二姓禅让神话是新罗三姓初王神话原构图,构造上对应于、生成上袭取着蜀国杜宇 鳖灵神话。第二篇阐明高丽王国成为元朝征东行省兼属国之后,西藏佛教在高丽社会的作用,高丽与西藏地区的因缘。后一篇详考金九经在现代世界,在韩日中之间辗转颠沛的生存动态及其非汉语言文化宽广理解力形成和面貌,他的归宿
本书上篇侧重回顾四十年传播学中国化的历程,分析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学术争论和未来发展。下篇一方面对传播学各主要研究领域,如说服传播,政治传播等研究成就进行专题评述;另一方面则按年代主要探讨大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厦门大学为基地开展华夏传播研究开始到当下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力图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本土化重要领域的成果。
《中外文化交流与华侨华人研究》分上下两篇。 中外文化交流篇探讨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越文史哲交流、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近现代中加文化交流,着力展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华侨华人篇分别以亚洲华侨华人和加拿大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客观论述海外华侨华人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外文化交流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作者是李未醉。
暂时没有内容
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有1600多人,有一些又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和俄国等地。这其中有许多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如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聂荣臻、李维汉、蔡畅、李富春、王若飞、向警予等等。本书对这些满怀改造中国理想的青年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多角度介绍,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实地考察,以及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文明的初期,今日中国的边疆居民,便同境外诸族有了相当广泛的文化接触。任何民族的文化接触、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动态的,这一动态的主要表现在于它的多样性。另外,它还是立体的、双向与多向的,而非平面和单向的。 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史,其璀璨辉煌的物质文化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当人们集中注视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一现象时,其实有许多值得重视的事物往往被掩盖了。发掘并探究这些容易被掩盖的比较陌生的领域,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史,自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这是一场接力赛。本书是这一接力赛的一份描述,在阅读本书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史那丰富、复杂、千姿百态的真实,便会展现在您眼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深入分析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国形象的策略,如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改变中国媒体的形象、扩大中日民间交流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论述清晰、内容丰富,在写作中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兼顾问题与策略,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季羡林先生不仅重视中印两国文化的研究,还重视两国文化的交流,他再三强调:“我们研究文化交流,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学术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时时刻刻生活在文化交流中,都从文化交流中既得到物质利益,也得到精神利益。” 季先生以语言学、历史学等为依据,勇于探索,勤于耕耘,独辟蹊径,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两个毗邻的东方大国,在世界上日益崛起,两国人民都渴望对中印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自然的。本书的出版,必将对增进两国的彼此了解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