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
本书以导论式的架构为我们呈现了当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前沿进展。部分主要论述了人的可塑性问题,涉及人类的教育梦想、个体的完善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教育、文化与人类学中的模仿,主要是模仿的意义与形式;第三部分论述了教育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主要论题有青少年犯罪、他者以及教育的全球化;第四部分展望了教育人类学作为教育的新视角其潜在的发展前景。本书是阐述“教育人类学”这一重要学科的历史、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趋势的经典读物,可供人类学研究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教育学及文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等参考使用。
《过去的教师》讲述在过去的岁月,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
《过去的教师》讲述在过去的岁月,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现代分卷,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自1912年至1990年)发展历史的专著。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论述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全书以年代为纵线,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为节点,着重研究影响和决定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因素,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所形成的历史特点,教育状况与水平,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等,以达到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总结我国的现代教育,保存中国现代教育信史的目的。全书以论统史、寓论于史,脉络清晰,立论有据,在史料的发掘与选用方面有较多突破。本书可供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师范院校师生及史学工作者参考。
全书包括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两大部分。部分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教育管理的原理、原则、职能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校长及学校领导艺术,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学校特色创建,教学管理、体育卫生管理、后勤管理。
作为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近代分卷,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后80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 本卷由板块组成。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意在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鸟瞰式的回顾总结。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围绕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教育理论的构建这两条主线展开。第三编: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一方面从总体上剖析近代教育家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更着眼于近代以来教育思想的承传、嬗变和不同时期教育家各自的独特贡献。
这是一本广受称赞的教科书,清晰地讲解了现代概率论以及度量空间与概率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介绍了实分析的内容,包括基本集合论、一般拓扑学、测度论、积分法、巴拿赫空间和拓扑空间中的泛函分析导论、凸集和函数、拓扑空间上的测度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基于测度论的概率方面的内容,包括大数律、遍历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条件期望、鞅收敛等。另外,过程一章 (第12章) 还介绍了布朗运动和布朗桥。 与前版相比,本版内容更完善,一开始就介绍了实数系的基础和泛代数中的一致逼近的斯通-魏尔斯特拉斯定理;修订和改进了几节的内容,扩充了大量历史注记;增加了很多新的习题,以及对一些习题的解答的提示。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控制算法,以及利用MATLAB语言、MATLAB工具箱函数和Simulink对其实现的方法。该书取材先进实用,讲解深入浅出,各章均有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并提供了大量用MATLAB/Simulink实现的仿真实例,便于读者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与信息、机电工程等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设计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在第2版中,诺丁斯再次我们展望一个不同的学校系统。这个系统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她认为如果我们把关心,而不是责任,作为教育的基石,那么学校将有可能更好地协调传统与现代之争。这种协调无疑将会造福于所有孩子。
当父母们被问道: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呢?父母们经常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然而,为什么幸福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论及呢?本书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书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本书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本书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梁启超的《作文入门》的构思很值得后人继承和发展,在这本书中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另一部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文题目相关,且一谈散体一谈韵文,珠联璧合,既互补又呼应。 梁启超谈写作文教作文,却皆不依傍这些传统的诗词文话,自具机杼,所以有组织有条理,充满了新意,毫无陈腐气,至今仍不过时,不但不过时,还恰好符合时代之需。“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和“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集中阐述了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虽然主要是针对中学而说的,但对小学作文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不但是作文教学法,也是中学以上国文研究法。这本书外梁先生还有一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是讲做韵文的方法,登在去年《改造》杂志上,必须参考的。
本书能为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学习、研究和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些微帮助。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系统分析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把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思想文化氛围里来认识、理解与描述,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土与域外的结合。
《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本书在我社2002年出版的《赫尔巴特文集》基础上,在兼顾赫尔巴特思想的系统性前提下,选择赫尔巴特著述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