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第2版)》 当前,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风向标,素养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日趋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 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①核心知识的再建构,②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③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④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 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项目化学习 的实施 》 在《项目化学习设计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是世界通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受到非专业统计分析人员的青睐,是教育科研人员开展量化研究的工具之一。 本书分为 教育量化研究 与 SPSS分析技术应用 两部分。第一部分 教育量化研究 重点介绍教育量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课题设计,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和质量分析,并通过范例解析教育量化研究论文的写作过程。第二部分 SPSS 分析技术应用 设计了 问题实例 统计方法 基本理论 统计分析 结果解读 五个栏目,系统展示了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的运用方法。本书内容贯穿教育科研全流程,案例典型、解析详实、操作步骤清晰,可作为研究生日常学习教育量化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各行业人员学习统计方法或SPSS软件应用的实用参考书。
本书所呈现的25个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主要来自实验区在新课程实验初期的探索。尽管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蕴涵着课程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独特的校本化理解,但仍能看到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校本课程目标,仍能把握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要素构成了新课程框架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边界25个案例用共同话语方式言说着不同的实践建构,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智慧和教育魅力所在。25个案例如同校本课程的意义之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照。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学者佐藤学教授积20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做幸福的好教师——名家名师教育访谈》是“大夏书系”编辑朱永通与21位教育界名师、名家的对话。他们既从微观角度讲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教师的站讲台之道、教师的修炼之道等内容,又从宏观角度讲述了教师应该坚持的人生价值、应该欣赏的生活意义、应该具备的品质等。文章在彰显一个幸福教师最受感动的一面时,也传递着他们的“幸福”老师之感。
《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作者在多年从事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经验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谈起,系统地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者、目标、组织支持等角度,分析了评价专业发展活动有效性的理念和方法。作者还提出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收集信息、使用信息,以及如何确定测量和评价的主题,提高实施评价的具体成就。本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炉,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移动的学校》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姊妹篇。全人中学独立于的教育体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围墙,就像一所“移动的学校”,让学生能无所不在地学习,拥有广阔的视野。本书所呈现的,就是全人中学独特的教育追求:为孩子们营建了一个体制外的自由学习天空,也为孩子们争取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从特别注重的心理辅导,到艺术课程的设计、独特的登山课与漂流体验以及培养孩子自主、负责的公民素养,加上教师时刻的觉察与反省……全人中学的一切为了一个目标: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查啸虎编著的这本《如何成为骨干教师》旨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加快专业发展步伐,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借鉴和有效的策略建议。全书主要对骨干教师的基本内涵与特质、影响骨干教师成长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基本过程以及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等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讨论。《如何成为骨干教师》可作为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本书的基础,也是学生用以实践其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呈现了基本术语的定义、核心概念、课程文本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分析的总体参数。这一部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并且呈现了5种对比的课程理论视角。第二部分涉及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它包含了对于教育目的、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讨论,并且比较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它还讨论了课程的组织,介绍了其中基本的概念,比较了其中三种相互冲突的视角课程组织中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及项目中心的模式。第三部分涉及实际应用中的课程。其中前半部分把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化的过程,它描述了在任何课程中都必然具有的多种的物质上的、组织上的、政治一法律上的、个人的、文化上的和经济上的资源和限制。然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