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G·吉诺特博士,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年轻时做过教师,在美国有大量崇拜者和追随者。他的一系列畅销书改变了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窘迫处境,为数百万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开辟了成功交流的有效途径。 该书在美国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师协会推荐为教师书;在我国台湾出版后,曾被许多学校当课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教室里的电影院》作者利用自己较高的电影审美能力和电影知识储备,为生打开了一扇“影视之窗”,精心甄选的每一部影片都关乎美好、崇高、意义和珍重。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开展电影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技巧、16部经典电影赏析案例、电影课为学生带来的温暖和变化。可以说,这是一段中学语文老师与学生的电影之旅,也是一段生命之旅。相信中学语文教师或开设电影专题课的教师,会从作者的痴心和用心中收获一份阅读的惊喜。
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企业的班组长管理工作和班组现场管理实际,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层班组管理的实战技巧。具体内容包括班组的基本特征,班组长的角色认知,班组长责任制管理,班组长的管理艺术,班组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生产效率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经济核算、安全管理等。 本书内容全面、思路新颖、操作方便。可供企业车间、班组管理者参加培训和自修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在一般学校里,教师常常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角色自居,对学生进行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全人却是例外,当学生心中有难以排解的情绪时,教师不过是默默聆听、心怀同情的朋友,全人的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试。因此,几年之后,全人的学生变成了心理健康的“小大人”,远比一般大人更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也能更成熟地面对自己,这无疑是全人学校的重要成就。 本书作者以许多亲历的精彩而感人的故事,介绍了台湾唯一的体制外中学──全人中学,告诉你如何保全孩子的天性,为提供一些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学习的天地,陪着他们慢慢成长。
本书所呈现的25个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主要来自实验区在新课程实验初期的探索。尽管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蕴涵着课程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独特的校本化理解,但仍能看到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校本课程目标,仍能把握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要素构成了新课程框架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边界25个案例用共同话语方式言说着不同的实践建构,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智慧和教育魅力所在。25个案例如同校本课程的意义之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照。
这是一本以案例入手,条分缕析问题学生需求和教育对策的佳作。作者集30多年的教育经验,以从丰富生动的教育案例中抽剥出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对策,着眼于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进行详解。可以说,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和孩子接触的人应该仔细阅读的书。
这本书展示了案例教学能够扮演的多种不同的角色,对于有关教师教育的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大多数人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案例教学方法。提到案例方法我们往往想到隐含在法律教育中的正统一面——权威的法学教授向满屋子惊慌不安的学生炮轰一般地提出问题——或者在医学教育中所呈现的案例。为了向持怀疑态度的公众证明自身工作的合理性,教师教育者或许非常渴望有一套他们自己的成文的制度,但是这本关于案例观念的论文集则肯定了日益显现出来的实践工作的多元化,是关于教学复杂性的一个陈述。这本选集也揭示了大量关于教学的理论。每一章所提出的论据,所讲的故事,都描述了情境、决策、困境以及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当前有一系列的研究将教师的专业技术工作描述为,有效率的例行公事、固定的实践方式以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学者佐藤学教授积20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本书的基础,也是学生用以实践其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呈现了基本术语的定义、核心概念、课程文本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分析的总体参数。这一部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并且呈现了5种对比的课程理论视角。第二部分涉及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它包含了对于教育目的、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讨论,并且比较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它还讨论了课程的组织,介绍了其中基本的概念,比较了其中三种相互冲突的视角课程组织中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及项目中心的模式。第三部分涉及实际应用中的课程。其中前半部分把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化的过程,它描述了在任何课程中都必然具有的多种的物质上的、组织上的、政治一法律上的、个人的、文化上的和经济上的资源和限制。然后它
本书建立在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评价对象的复杂多样、评价内容的纷繁复杂、评价的目的多重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多元、与评价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等。本书提出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必须基于其复杂性特点来进行。 目前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多建立在将高校教师作为单纯的“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仅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忽视高校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崇高社会责任,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应该在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来探讨,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既要考虑显性指标和非显性指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各指标之间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本书通过整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
《课程管理》一书共分四个部分:课程管理的策略、课程管理的实施、课程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课程资源的管理。部分探讨了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管理结构问题;第二部分研究了课程的计划、课程的监控和课程的评价等课程实施方面的管理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课程管理机构的角色及其责任;第四部分讨论了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本书的理论基点是“教育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刻地揭示了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质的研究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以上种种都是质的研究的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本书收录了四篇质的研究论文、一篇质的研究报告和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些相对完整的质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使读者看到这些研究者是如何从事质的研究的,他们如何讲述和构建自己的故事,具有何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论文和报告因研究主题和研究者的书写风格不一而呈现不同的样式和特色,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人生与社会的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
本书收录了世界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主要教育论著以及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其他论著,共计五卷。 卷选编了杜威1897~1915年撰写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六篇教育名著。 第二卷选编了杜威1916年撰写的的教育专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 第三卷和第四卷选编了杜威1919年4月至1921年8月在华的主要教育讲演。第三卷为的《杜威五大讲演》,即在北京的系统讲演;第四卷包括的《杜威讲演》,即在南京的系统讲演,以及在其他各地的讲演。 第五卷选编了杜威1920~1952年撰写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等15篇的教育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