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过去更多地被视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而现在应该将激励机制升华为共享机制,把企业当成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平台,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企业员工通过员工持股、科技分红等方式在初次分配中实现与金融资本的利益共享,提高效率、保障公平,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首先,本书尝试从共享理念、共享经济、共享企业、共享机制和共享型企业家五个方面,构建共享的逻辑体系。其次,本书从企业的目的、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视角,探讨企业在初次分配中的分配规则、激励机制、共享机制与平台。 后,本书主要选取万华、华为、西安光机所、小米、万科等12家企业、科研院所的多年实践,聚焦它们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分配、激励、共享机制设计和实际操作,总结和提炼这些实践的内在规律,供广大企业
如何用项目式学习引导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模型? 如何依据模型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如何为行动方案提供支架?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本书讲述了民国抗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其中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朱东润,、凌叔华、贺昌群、范旭东等,他们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者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作了细致入微的探查与研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梳理,再现了他们在战乱时局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相遇,当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荣辱融为一体,作者诗意的文字仿佛时代的回音,召唤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 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本书将引导你反思如下问题: 如何辨别真实自我与建立在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上的虚假自我? 如何接纳自己,跳出自我控制和苛责的陷阱? 如何通过探索内在动机改变行为,形成健康的习惯?
《“吃一顿”饭庄》 生活中经常遇见商家鼓励消费者参加活动,提供优惠以促进消费。《“吃一顿”饭庄》便抓住这种生活中时常遇见的平常事来进行不平常的叙述。故事中,米小圈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一家名为“‘吃一顿’饭庄”的地方,参加了该饭庄的答题免单活动。要想吃到“‘吃一顿’饭庄”的免费午餐,可真不容易!老板设计了三个关卡,每个关卡里都有脑筋急转弯无数。当然,聪明的米小圈答出了所有的题,并且吃到了这一顿用智力换来的午餐。接着,他想约着自己的朋友们来参加老板的活动,但面对机智的“米小圈团队”,饭庄老板拒绝了米小圈的提议。真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呀! 《密码大发现》 米小圈他们学校的“名侦探社团”在举行一场推理大赛,赢得比赛的人将获得一套《推理之王》漫画书。漫画书可是米小圈好朋友三人组的最爱,
《米小圈上学记》米小圈长大了,要去上小学了,他不会永远待在幼儿园,虽然这是他的梦想。小学和幼儿园大不一样,这里有整天与他作对的同桌,有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总之,这里有各种新奇好玩的事儿。上学的日子总是快乐又烦恼的。米小圈把这些通通写在了自己的日记里。翻开这本日记你会发现,米小圈是他,或许也是你。 《小顽皮和老顽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可是米小圈却没有。老爸不同意米小圈的说法,他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爷爷,但他有一个远房的二爷爷。米小圈听后高兴极了,等啊盼啊,终于盼来了二爷爷。可这个二爷爷太抠门了,从来不给米小圈买玩具,睡觉还总是打呼噜。米小圈一点也不喜欢他。直到有一天,二爷爷用捡汽水瓶子的钱给米小圈买了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米小圈被二爷爷感动了,深知二爷爷的不易。他不再要什么玩
中国专门记载风俗的著作,汉有应劭之风俗志,晋有周处《风土记》,梁有宗懔《荆楚岁时记》……或讨论一时之风俗,或讨论一地之风俗,未见讨论中华五千年各时各地风俗之通书。有些通书,立于现代立场、基于现代视野而成之“风俗通史”,实自张亮采之《中国风俗史(外1种)》始。 尚秉和所撰《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是部对我国历代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其史料之丰富,考订之精详,以及体例之周到,诚一时之选。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已成为课程创新与教学变革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从知识学习走向素养发展。本书不仅从单元学习设计、课时教学设计、跨学科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提供了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实用策略与可复制方案,还提供了基于大概念的学习与思维工具,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化、结构化,实现教师教的更少、学生学的更多,从而引领学生发展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结合现行公历和我国传统农历进行编排,讲述了立法知识,展示了中外历法的不同,总结了农历通过天体运行规律推导的相应节气、置闰等年月日时周期规律,将中华民俗与传统佳节融为一体,是一本完整、系统的民俗历法图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一直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封建帝制,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中国又进入了长时期的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除了造成清政府的灭亡以外,却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如何厘清辛亥革命的全貌?本书对辛亥革命做了一个完整梳理。本书编选了学者如杨天石、马勇、桑兵等关于辛亥革命的阐述24篇文章,从方方面面使读者从一本书即可清楚准确的了解辛亥全貌。本书虽是文章合集,但有自己独特的编排体例,即有对史事的考辨历史的复原,又有思想的阐释,更有人物的评传,并且所选文章均可读性很强,适合一般读者以一书而知历史全貌。
教师培训专家魏智渊多年来专注于教师发展研究与实战培训,他结合自身的多重教育身份与多样教育实践,从教育观念、课程建设、家校沟通、学生教育、教育细节、自我修炼等六个方面,系统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师成长发展的独到思考和专业引领,全方位助力一线教师加强自我修炼,打破成长的瓶颈,实现自我突围,从新手教师、普通教师,蜕变为高手教师、卓越教师。书中给出的教师成长建议,源自作者生动的教育实践,专业有效可借鉴,相信它们一定能在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扎根发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帮手。
英国是世界上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后逐渐形成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成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无疑,在现今世界经历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英国成熟的工业发展历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两位历史学家,用10个章节讲述了5世纪到19世纪英格兰从农业、手工业、工商业不断发展完善,直至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和制度变迁,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货币、信用、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对当下的组织及个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成尚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儿童立场》从理论与实践、儿童本身与教师视角,阐释了作者的儿童立场,即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儿童研究是教师发展的“专业”,它超学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儿童是一种可能性,教育的视野要从关注现实性向关注可能性转移;儿童研究的主题是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因为儿童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者。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儿童阶段所受的教育会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因素,从这本书中,不管是儿童研究的专家还是普通的一线教师都可以找到研究和日常教学的若干连接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注入新的积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