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民国早期礼制建筑和中山纪念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要话题,如新旧转变、中外交流、学院派的影响、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叙述,因此它们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设计史、思想史,甚至史学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赖德霖相信,《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民国以来的礼制建筑,加深了解中山纪念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促进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重要性。笔者更加期盼,本书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礼制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共6章,包括:绪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发展历程,历史建筑保护的文件及组织机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实例分析。
本书将中外建筑历史按时间顺序加以论述,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 本书可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学)、建筑装饰、城市规划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的辅助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介绍中外建筑史的普及性读物。
四合院的历史和北京城一样悠久,作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中心的主要民居样式,四合院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北京那时称为蓟城,是幽州的首府。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蓟城变得日益繁华起来。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但经济并不富庶,生产力水平低下,契丹首领很早就觊觎城池繁华的蓟城。公元938年,契丹的军队攻入这座汉人的城池,将其改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从此,燕京由地区性的行政治所开始向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转变。 新的统治者上台,燕京地区自然就要大兴土木,为数以万计的官员和随从建造办公地点及住宅。大批能工巧匠从各地被征调上来,各种各样的建设方案送到了统治者的手里。契丹统治者大概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后选择了比后来的北京城小得多但格局很相像的燕京城建设方案。 《辽史·地理志
本书是“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的一本,作者单霁翔先生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文化景观遗产”是新近受到关注的一类遗产,作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将景观遗产的保护理论梳理成册。
1840年以后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试金石和显影剂,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正是这次大碰撞过程中关键的节点。《堪舆(被遗忘的中国式背景)》由丁援编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堪舆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和近代以来的衰落,重点探究了作为中国建筑背景的堪舆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被遗忘”的原因。
《建筑艺术》从微观上引领您进入建筑艺术的广阔天地中邀游、驰骋,在建筑艺术的殿堂里浏览、徜徉。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部石头的史书,是社会历史演进的里程表,是人类各个时期和世界各族人民聪明睿智和艺术创造的丰碑。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是造型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那些经人类双手创造的雄伟、瑰丽、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今建筑艺术精品矗立在世界五大洲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它们是人类文化的标记和璀璨无比的瑰宝。 《建筑艺术》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似熟悉又陌生、似平淡又神奇的世界。书中既介绍了自古希腊、古罗马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古代经典建筑,又介绍了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代美洲、古代东亚的建筑文化和艺术,同时,对近、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艺术的形
本书精选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联合组成的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一个非官方学术组织——“建筑文化考察组”将其跳访的8省40个县市约250处古建筑遗构、遗址后所发表过的精彩考察纪略,如“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建筑界、文物界一次务实的‘朝圣之旅’”、“保定地区古建筑漫记”等,十多万字及数百张新旧照片资料和实测图,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文献。
本书是“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的一本,作者单霁翔先生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本书将着眼于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殊的遗产类型,对其保护理念、重要性、技术、前景等进行介绍。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东临雁荡山风景区,南距温州市区23公里,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风景区当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36湾、72滩之称。楠溪江贯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面积2429平方公里,溪流自北往南,末处注入瓯江,流归东海。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经检定,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呈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专家们誉为 天下*水 。溪流清
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南边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古迹,这就是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而幸存下来的始建于明代的城墙及角楼,城墙在整体上虽然已经残缺,但城墙上因岁月风尘而剥蚀的城砖以及重檐歇山顶的角楼,还在默默诉说着北京久远的历史。近代北京有了铁路之后,轰鸣而来的火车就穿过城墙高大的券门,可以直达市中心的前门箭楼脚下。当通过城墙脚下的铁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城墙脚下这片后来被称为“三角地”的地方,一度被简陋破败的住房所包围,有的房子用城墙当作后山墙,还有几百户居民索性就住到了城墙上。如今这里已被鲜花和绿地簇拥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所取代,与其一街之隔的居民住宅小区,延绵到雄伟高大的前门和正阳门城楼脚下,昔日前门火车站高大的钟楼见证了这个古老城市的不断变化。 这是当代北京城市面貌和居民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阶段。如今面对新世纪改革开放成果,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调整。以前建设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建筑,如今遗留在了新的城市中心。这样的城市格局势必影响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如何处理这样的工业建筑?是抛弃还是改造?是遗留还是整合?这都是急待我们考虑的问题。刘抚英所著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结合国内外的先进案例,阐述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可行办法。希望本书能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提供些许帮助。 《后工业景观设计》主要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专家、学者的参考资料。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护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