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绪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深度,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可以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上述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 渗、滞、蓄、净、 用、捧 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由来、理 念、内涵和技术。本书共四章,具体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普及读物与工科类高等学校学生入门教材,也可适用于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特 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 市化及机动化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遭遇一 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阮金梅、彭敏、张鑫编著的这本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主 要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同视角下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 街区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 城与历史街区规划实践。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计人员 参考。
在城乡治理的大背景下,规划师以及各级规划部门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放在了乡村治理上,因此从规划建设角度对乡村发展以及乡村治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书即基于此背景,梳理了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以及古代乡村治理的历史研究与治理特征,并对当代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现状,以及国际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治理理论框架与制度创新,*后通过若干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的结论,并阐述了具体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由梁励韵著的《巨变与响应——广东顺德城镇形态演变与机制研究》选择经济实力与城镇建设在全国均较为领先的广东顺德,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其10个镇(街)的自明、清时期立县后的聚落形成到2010年以来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并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城镇发展政策)、物质(自然环境、工业化进程、交通方式)和精神(价值观、习俗)三个层次上的变化相结合,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小城镇形态演进的模式,寻求导致小城镇形态变迁的关键因素。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张军、周玉红主编的《城市规划数据库技术(第二版)》是为了满足城市规划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及其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并根据这些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对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的具体要求而编写的。其特点是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对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进行阐述,并结合专业特征将空间数据库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以便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UML及其在数据库中的应用、标准化查询语言SQL、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组织方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发展趋势。附录中举例说明了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供读者参考。 《城市规划数据库技术(第二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
《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技术(高等院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和系统地介绍地下空间工程施工的基础理论、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方法,内容兼顾施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专业方向施工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基础工程;第二部分是各类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盾构法和顶管法施工技术、隧道掘进机施工技术、沉管法及沉井法施工技术、注浆法施工技术以及地下空间工程防水。 本书适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师生,以及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
贾斯汀·霍兰德编著的《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一书展现了进行棕地再开发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并描述了为地产开发或开放空间创造土地的切实可行的步骤。这些闲置地产的利用对于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具有核心价值,利于阻挡城市扩张、保护或更新开放空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吸引在城市化地区的再投资。《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是本针对棕地再开发的设计、政策和技术问题提供了令读者易于理解的介绍性知识的读物。
本书以“整合”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两者关系的切入点和主线,从概念诠释、非整合现象揭示和根源剖析、国内外理论借鉴、整合理论建立、整合体系构建到南京实例应用,组成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系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体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主题的理解程度和研究功力的把握,也体现了本书的理论价值。 本书共分7章:第1章引言;第2章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非整合性及其原因;第3章非整合性问题检验——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情况为例;第4章整合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国内外理论与经验借鉴;第5章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整合机制;第6章实践应用示例——南京市城市规划改革的实践;第7章结论。
周典*的《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论证了社区是城市建设适宜 老有所居 居住环境的合理空间单元和社会载体,构建了老龄化社会适宜 老有所居 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体系框架,提出了城市社区住宅适应 居家养老 的 终生可居住 的规划设计方法,总结了城市养老居住设施 社区化 、 小型化 和 家庭化 建设的新思路与规划设计方法。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者、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拟运用经济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系统地总结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理论,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体系、实施和审批机制。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特点在于扩大了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视角,致力于总结国内外有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成果。
管娟编著的《理想空间(No.58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与实践)》选取上海、天津两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编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按照地域的分布对项目案例进行划分,分为龙头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选取不同地域的规划编制或已经实施完成的创意产业的项目,从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探讨创意产业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文中同时以国外发达地区的设计经验作为切入点,为中国的创意产业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读者对象:规划管理部门、规划院、科研机构、规划及相关专业学生。
传统的公众参与讨论局限于理论上的注释和说明,较少从具体的操作成面分析并贯彻落实公众参与的效度。本书从管理角度出发,首先以战略管理的思想重新设计城市管理过程,为公众参与的讨论建立起城市和谐发展的宏观管理平台。接着以利益相关者分析为研究视角,借用管理的理念、工具和手段,设计面向当前城市管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可操作路径和方法。 伴随加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公众的利益诉求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本书以此为背景,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公众参与讨论。本书适用于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适用于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参考。
王震国主编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概论(城镇规划专业适用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从知识上、理论、实务三个层面对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进行了综合阐述,包括:成因意义、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内涵特征、基本原则、依据规范,以及环境卫生、建构筑物、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城市废弃物等相关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本教材既可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用于相关院校教师的参考用书,并可用于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和执法者的学习读本。本教材的出版,将在全国同类专业教学、培训中发挥积极和填补空白的作用,也是对城市管理系列教材库的充盈。
《邻里规划——社区网络与管理》提出了一个关于协作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的较广泛的观点,对英格兰进行社区规划活动提供了批判性分析。从近拟定教区规划的经历和将这些规划与正式的政策榧架相连接的尝试巾,它给未来邻里规模的规划指明了经验教训。它不是一个社区规划实践手册,也不是教区规划或邻里规划的制定模式。但在*英格兰“地方主义”议程的背景下,它研究了邻里规划在建立一个“协作式民主”中的潜在贡献,并提出了通过重新调节法定规划,离真正的地方合作伙伴——围绕发展决策取得共识——还有多远的问题。这为各国社区邻里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值得认真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空间数据标准研究》(作者李克鲁、金晓春、瞿健等)提出了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标准 体系应从相关的外部因素标准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开 展研究的思路,建立了基于项目一数据集一数据实体的 空间数据模型,提出了三维结构的城市规 划设计空间数据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数据库标准、空间 元数据标准、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和空间数据精度标准 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并给出了部分研究内容的标准研究稿条文及示例。本书将为提升我国城市 规划专业空间信息标准化研究水平起到促 进作用,同时也将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空间数据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提供参考。 《城市规划设计空间数据标准研究》适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化标准研究和制订者,同时也可为相关 领域信息化标准工作 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从城市生态入手,研究合理的空间资源分配来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理论篇,阐述城市生态主义存在的思想基础、以及该理论纲领与以往思想纲领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方法篇,即在城市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山、水、生物、绿道、雨洪管理、都市农园、公园体系、公共空间的生态化格局和措施实现城市生态主义。第三部分为实践篇,通过对杭州产业园、公共中心、街道、社区、河道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生态建设实践收集,总结经验;通过对杭州XWHO公司以往规划项目进行生态评述,指出改进措施。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数据平台,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手段,集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等相关学科分析方法,构建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方法框架;并以合肥市为实证区域,通过对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空间梯度演化、功能空间演替等的定量分析,揭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内涵、关键要素和架构准则,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调控对策。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研究等相关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关于邀请参加《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课题的通知”(建住中心函【2011】68号)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南京建邺城镇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系统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在规划、设计、分类、材料、安装、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江苏省的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优秀工程实例,编制了这本《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梁俊强、娄乃琳、吴凯波主编),导则由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组成。本导则是目前国内部较系统的国家A级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
本书以上海市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方法。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建构了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体系;第二部分结合上海市的案例,探讨了区域绿地网络整体实施评价的方法;第三部分探讨了区域绿色廊道的具体实施评价的方法;第四部分建构了区域绿地网络实施规划政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框架。